第二天,蓝荣转发现定前早起温书,五岁的儿子一直闹着不肯好好学习,尤其是天寒地冻,早上更是不肯起。今天这是怎么了?
“前儿今日可真勤快啊!”蓝荣转见到小儿一板一眼地在念书,心中欢喜。
定前扬起小脑袋:“昨晚哥哥给我念了您写的《遂州随笔》,我也要好好念书,将来投稿。”
蓝荣转全身心都舒坦极了。从失去爵位到现在,除了昨天天月刊大卖,让他露出极为舒心的笑容。今天小儿的肯定让他心中甚暖。
他本来没有打算投稿,是母亲提点了他。
“你经常在外游玩,可以写写每个地方的风物。让世人多了解泰安国。”吕莹芳没有忘记“带领蓝家人走向巅峰”的使命。
虽然她也是蓝家人,她作为文豪名声大噪,也算带领蓝家走上巅峰。可她太累了,事事都亲力亲为容易秃头。把蓝家人一一立起来不好么?
蓝荣转记忆最深的是遂州的事情,于是就写了这篇《遂州随笔》。当时他是轻装简车,去找老友叙旧。那边的菊花酿为一绝,那边的歌姬甚为美貌(这个不敢写)。他哗啦啦写了好几页,照着母亲的要求,想到什么先写什么。
最后还是母亲提出重点:“你可以写遂州的名山,写山之险,云之奇,水之秀,食之美,民风淳朴,在加上当地的神仙传说,就够了。”
其实吕莹芳是想起了侄子小学的课文《桂林山水》,又不能拿来丢到蓝荣转的面上。
蓝荣转好歹也是作为侯府继承人培养的,怎么写个文章都抓不住重点啊!写那么多名贵的美食,老百姓看看就算了,除了砸吧嘴巴想象一下味道,没有代入感啊!
经过吕莹芳指点,蓝荣转的文章才得以刊登。
“父亲,我什么时候可以跟哥哥一样去明德书院念书?”
蓝定朗明年就十一岁了,这个年岁去明德书院并算小。况且学院有规定,十二岁后,学子不能带书童。所以定朗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缓缓。
蓝荣转摸着小儿的脑袋:“等你再长大一些,再努力一些。你哥哥现在每天温书,就等着年后去明德书院参加考试。”考过了,就可以直接入读。考不过,交两千两。
有皇帝的默许,明德书院死要钱的规矩一直没有变。
两千两,对以前的侯府来说都是小事。现在的两千两银子,对蓝家几乎是伤筋动骨。况且还没有分家,即使母亲愿意花钱,三房也会不满。为今之计,还是得定朗自己本事强才行啊!
他得赶紧把林子培养起来接手书坊,他的时间得多花在孩子身上才行。
蓝荣转来到格物书坊的时候,发现门口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天气冷,还下雪了。远远看去,一排排人就像是雪人一般矗立在那里。
格物书坊的店员正在向众人解释:“因为月刊有限,每人两份啊!最近几天都在印啊,今天买不到的,明天再来啊!”
即使加班加点,十几个人印刷,昨晚只是印刷了两百多份。
刚才店员已经说了,蓝刊有一百二十份,彩刊有一百二十份。一人限量两份,岂不是只能买一份蓝刊,一份彩刊?
店员说了,最近几天都在印。但是快过年了,也印不了几天了!所以还是得赶快买才是啊!
店员在门口贴了告示:领稿费处请往右拐。
有个书生过去看了一眼,居然是一个大娘坐在那里。别人怎么也想不到,坐在这里的是蓝老夫人吕莹芳。
她本来是想让蓝荣转来支出稿费的,就怕彩刊的作者过来取稿费不方便。怕蓝荣转这色胚对着小娘子说什么或者做什么。
现在人手紧缺,若是单独安排赵氏或者钱氏负责彩刊的稿费支出也太浪费人力了。
所以她干脆自己上阵,顺便了解一下书坊这边的情况。
很快,就有一个中年汉子带着一个大娘过来领稿费。
这母子俩一看就是贫民,穿着粗布麻衣,身上的袄子破破烂烂的。
中年汉子不识字,是被店员指引过来的。
吕莹芳笑着问道:“请问二位投了什么稿子?”
那中年汉子看了母亲一眼,然后不自在地说道:“是邻居的李秀才帮忙写的稿子,就是那个腌萝卜的。”
“当时是谁按的手印?”吕莹芳态度温和,让他们紧张的心情松了不少。
吕莹芳找出投稿的那页纸,让老太太在旁边也接着按手印,两相对比,吕莹芳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