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给陆军团队的75毫米炮,对马尼拉市内各个顽抗到底的日军据点进行毁灭性炮击。
155毫米榴弹炮是当时美国陆军最具威力的火炮,在欧洲战场已经威名远扬,为诺曼底登陆战、安特卫普进攻战屡立战功。它进行直瞄射击时,一发炮弹就可以把一栋混凝土大楼齐根切断。155毫米火炮的参战,加速了日军灭亡的进程,同时也使马尼拉的巷战变得更加残酷。马尼拉的大部市区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绝大多数公共建筑被彻底摧毁。一位乘坐飞机从几千米高空观察战场的美国将军后来描述说:“火焰有1000英尺高,而它喷冒出来的大片大片的黑色浓烟则高达2000英尺。”
2月12日,日军残部收缩到南滨海区码头一带,隐蔽在医院、政府大厦、陆海军俱乐部、拉萨尔大学、马尼拉饭店及圣地亚哥堡要塞之中,企图依靠事先储备好的大量武器、弹yao、食物和水,进行最后的顽抗。
21日,美军夺取马尼拉饭店的战斗打响了。这个饭店是麦克阿瑟几年前在菲律宾的住处,由于当时走的匆忙,他的许多东西,例如茶具、烛灯架、银器和图书,都没来得及带走,麦克阿瑟也急于回去看看,家里到底怎么样了?可是当他第二天在冲锋枪手的簇拥下来到饭店时,发现饭店的西墙已完全坍塌,他居住过的顶楼住宅除了灰烬外,一切都荡然无存。
26日,眼看突围无望,日军指挥官岩渊三次海军少将自杀。
27日,马尼拉的3周激烈战斗宣告结束。1.7万名日军被击毙,美军伤亡6575人,其中死亡1010人。但损失最大的还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死亡人数多达10万人,整座城市只有4栋公共建筑侥幸保存下来,不过已被浓烟熏得发黑了。
在马尼拉的枪炮声尚未停息下来的时候,麦克阿瑟已经把注意力转向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岛。巴丹半岛上修筑有坚固的防御阵地,美军估计那里大约有人防守。科雷希多岛控制着马尼拉海湾,不夺取它就无法使用马尼拉湾锚地及甲米地和马尼拉的港口。况且,这两个地方也是几年前美军在菲律宾最后坚守的阵地,直到美国国旗插上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岛上之前,吕宋岛的战斗就远远谈不上结束,麦克阿瑟心中的死结就永远打不开。
1月29日,收复巴丹半岛的战斗打响了。艾克尔伯格麾下的第38师配属第34团战斗群在吕宋岛西海岸登陆。这支部队从巴丹半岛的根部切断了它与吕宋本岛的联系,另一个团级战斗群,则在巴丹半岛西南海岸登陆,合击位于半岛中心的日军。
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军的情报官对巴丹半岛守敌的实力估计过高了,那里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斗。
相反,美军指挥官们以为科雷希多岛上只有900多人,因此尝试用空降部队和两栖部队联合作战,一举占领这个战略要点。等到战斗打起来以后,才发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自从1942年日军夺取科雷希多以来,这个封锁着马尼拉湾入口的要塞长时间没有启用。1944年9月,随着菲律宾防务形势的日益紧张,倭国海军匆忙编成了以板垣昂海军上校为司令官的马尼拉湾口部队,其兵力约为5400人。在美军登陆吕宋岛前夕,大本营寄予重望的自杀性水面进攻利器——“震洋队”的40余艘特攻艇,也被编入这支部队。1945年1月下旬,为了配合对马尼拉的进攻,美国航空兵开始对科雷希多实施轰炸。十多天后,美国第7舰队也加入到攻击该岛的行动中,用大口径舰炮向岛上倾泻了上千发炮弹。板垣昂用以回击的手段就是对美军舰艇发动“海上特攻”,阻止美国人使用马尼拉港。
2月28日,随着最后一只特攻艇在猛烈的爆炸声中化为灰烬,结束了“震洋队”的垂死挣扎。
几天后,美军运输船队顺利停靠码头,开始全面启用马尼拉港口。
鉴于科雷希多要塞是卡在马尼拉湾咽喉的一根大刺,麦克阿瑟决心不惜代价拿下该岛。其具体的计划是:派第503伞兵团在岛上实施空降,另外派两栖部队在海岸登陆。由于科雷希多岛海滩狭长,上岸后就面临高耸的悬崖,对登陆部队极为不利,美军决定把空降部队作为一支奇兵。但岛上缺少合适的空降场,只有该岛东端还有一块稍为平坦的地面,另一个地方就是托普锡德阅兵场附近的一个双洞高尔夫球场,不过它周围都是悬崖硝壁。指挥科雷希多战斗的克鲁格将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高尔夫球场空降。这样做的惟一理由是倭国人做梦都不会想到那里会有伞兵从天而降。
2月16日,2000名伞兵在高尔夫球场绿茵茵的*地上降落,同时1000多名步兵从悬崖底部的狭长海滩上了岸。
这次进攻完全出乎倭国人的意料。
出乎意料的还有美国士兵。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敌人根本不是几百人的小股部队,而是躲在坚固隧道和岩洞里的近5000人的死士,他们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准备与美军同归于尽。
克鲁格急忙又向岛上增援了1000名伞兵,并派重型轰炸机用凝固汽油弹几乎炸平了科雷希多的大部分地区,海军驱逐舰也尽量驶近小岛,对岛上的岩洞和隧道入口处进行直瞄射击。麦克阿瑟最担心的是倭国人过于狂热自信,死守在隧道中不出来,那样战斗就会长期拖延下去,几个月也结束不了。好在几天后,洞内的日军指挥官决定猛冲出来,并过早地点燃了数吨TNT炸药,炸死了上千名日军。另一处弹yao堆的爆炸则炸塌了部分隧道,迫使剩余的日军从洞中走出来,进行分散的敢死队式的进攻。红了眼的倭国人不惜点燃炸药与美国人同归与尽。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直到最后一名日军战死,美军付出的代价是1000多人伤亡,其中大部分是空降部队的官兵。
3月2日,科雷希多岛上的战斗基本结束,麦克阿瑟乘坐鱼雷艇象征性地来到岛上。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安排,他乘坐的交通工具竟然与当年离开时一模一样。麦克阿瑟自称在岛上渡过一个“戏剧性和浪漫的时刻”。他查看了面目全非的隧道和其他熟悉的标志物,回忆了昔日在岛上坚守的难忘日子,最后走到饱受炮火摧残的兵营大楼前。一根孤零零的旗杆依然树立在那里,同3年前离开时一模一样。
麦克阿瑟激动了,他大声命令跟随身后的第503伞兵团团长琼斯上校:
“让你的士兵把军旗升到顶,再也不要让敌人把它扯下来!”
麦克阿瑟之所以在进军马尼拉的过程中,坚持采用奇袭而不用大兵压境的强大攻势,甚至在第6和第8集团军之间安排一场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为终点的速度竞赛。这中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趁倭国人被打得晕头转向之际,让部队迅速入城,解救被关押在市内和周边的数千名盟军战俘。就是担心美军一旦陷入血腥的围城攻坚战,会促使日军狗急跳墙,在战斗无望之时大规模屠杀战俘。
事实上,自菲律宾战役开始以来,当地的一些日军指挥官已经在屠杀盟军战俘了。
月24日,菲律宾巴拉沦岛战俘营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奇怪的是,天上并没有出现美国轰炸机的影子,而集中营铁丝网外那些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也没有丝毫紧张的样子。但150余名美军战俘还是被拳打脚踢地赶进狭小的防空洞。日军士兵把一桶桶汽油泼向铁门紧锁的防空洞,接着又把火把扔进洞里。那些冲开铁门逃生的人,有的被日军用刺刀扎死,有的被乱棍打伤,有的满身是火在地上翻*。日军用机枪向洞口扫射,把企图继续往外冲的战俘统统打了回去。原来,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蓄意屠杀,丧心病狂的日军以此报复美军飞机的轰炸。但其中还是有几十名战俘侥幸从铁丝网内冲了出来,有的从悬崖上跳进深不可测的海里,有的跳到沙滩上。即使如此,日军也没有放过他们。一艘巡逻艇开过来,荷枪实弹的士兵,对浮在水面的的战俘练习起了“打野鸭子”。对于从悬崖跳到沙滩上而摔伤的战俘,日军残忍地把他们活埋,甚至把汽油泼在战俘的身上、头上、脚上,再点上火,看着他们被火烧得痛苦挣扎而哈哈大笑。整个战俘营只有5名战俘逃进原始森林,算是保住了一条命。
两个月后,美军占领了巴拉沦岛。他们来到这座战俘营。在挖开的防空洞内,人们看到大量叠压在一起的尸体,其中不少尸体仍保留着死去时的姿势:两只手向前伸着,手指深深地扒住洞壁。当时战俘们是多么渴望能够出去啊!
麦克阿瑟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旧部在巴拉沦岛的悲惨遭遇,但自1942年3月11日晚离开科雷希多岛以来,菲律宾集中营里那些度日如年的老部下始终令他牵肠挂肚,他力主发动菲律宾之战也是为了给这些人一个交代。
在进军马尼拉的行动中,麦克阿瑟曾暗示第8集团军司令艾克尔伯格指挥第11空降师直接降落在尼科尔斯机场的跑道上,那里距马尼拉市区中心不足5公里,具有尽快解救战俘的条件。可艾克尔伯格没有勇气实施这个胆大包天的奇袭计划。他又指示第6集团军第1骑兵师的马奇少将完成这个任务。马奇不负所望,他组织的“飞虎队”乘坐吉普车、卡车和轻型坦克不顾一切阻碍疯狂进军,最终于2月4日黄昏赶到马尼拉城外,第二天一早就插入北部郊区并向托马斯大学进发,日军在那里关押着3000名战俘,其中大部分是美军官兵。第37师也不逊色。它拥有4000多辆吉普车和卡车,还有一个轻型坦克营,大多数官兵都不用两条腿在地上步行。靠着这一优势,其车队沿着3号公路于25日凌晨赶到马尼拉,并立即前往比利比德监狱。日军曾想炸掉通往监狱的一座桥梁,但疾驶的美军车队还是比他们快了一步,桥梁被占领了,没有费一枪一弹便占领了监狱并救出狱中的800名战俘。
2月7日,正是马尼拉城内巷战最激烈的时候,麦克阿瑟迫不及待地表示要前往被解放的集中营看望当年的老部下。他与参谋人员分乘几辆吉普车径直来到比利比德监狱。一名战俘走出来迎接他,其人介绍自己是威尔逊少校、陆军军医,负责狱中战俘的医疗事务。麦克阿瑟一看,这个人瘦得皮包骨头,活像一具骷髅,3一吹就会倒在地上,心里想:其他战俘的状况也可想而知了。果然,麦克阿瑟进入监狱后,发觉大多数战俘都如同一具具死尸直挺挺地躺在污秽不堪的床上,除了用无神的大眼睛看看他,裂开嘴向他微笑以外,什么也做不了。望着这些昔日的部下,麦克阿瑟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拍拍他们的肩膀,满怀歉意地说:“我来晚了,但是我们终于来了!”他的下一个视察目标是圣托马斯集中营。这个位于大学校园的集中营情况稍好一些,但同样令人惨不忍睹,只不过囚犯们还有力气穿上外衣,用瘦得像木棍一样的手臂抱住麦克阿瑟痛哭流涕。
走出监狱的大门,麦克阿瑟内心发誓说,要用一切办法拯救那些仍受日军刺刀威胁的战俘,“要作拯救生命的人”。
十几天后,这一誓言真的付诸实施了。在马尼拉附近拉古纳湖南岸,有一个洛斯巴诺斯拘留营,坚固的建筑里关押着2000多名美国人和菲律宾人,其中大多数是传教士和修女。2月24日,第11空降师的200多名滑翔兵向那里发起进攻。受地形限制,他们不是乘坐滑翔机而是乘船进行了强渡大湖的两栖作战。这些士兵操舟横渡的本事毫不逊色于滑翔机空降,速度之快令拘留营的倭国卫兵乱成一团,忘记屠杀他们的囚犯了,拘留营中的战俘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日军对战俘营里的美国和盟军战俘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使得虚荣心极强的麦克阿瑟将军极为恼怒,打法是一定要在接下来的战斗里给那些令人讨厌的倭国人一些颜色看看。
3月中旬的一天,刘建业乘坐美军飞机来到了刚被美军解放不久的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刚下飞机,刘建业就被早就等候在那里的美军车队接到了设在维多利亚大街1号麦克阿瑟将军的司令部。这是一座建在老城墙上的建筑物,外表平淡无奇,里面却设计巧妙,房间互通。麦克阿瑟的办公室宽敞明亮,室内摆设典雅别致,有古书古画和嵌花家俱,屋中央立着一副漂亮的中国式屏3,往里是一张十分讲究的大写字台。这也是在战前,麦克阿瑟将军担任菲律宾军事顾问时候的司令部。看起来,美国的工兵工作效率实在不错,短短时间,就连内部装饰都恢复到原样了。
刚刚走进敞开着大门的房间,刘建业就感到了两道如刺刀一般锐利的目光投射在自己的身上。幸好,在国内的时候,刘建业就已经有过不少次与上位者接触的机会。与国内的那些充满着诡诈机变和反复无常的目光相比,这种审视的目光虽然冷峻了许多,倒是更符合刘建业的胃口。毕竟,刘建业宁愿与军人们在一起,也不愿意多于那些政客或者政治化的军人们相处,只是以前在国内身不由己,没有办法选择。
紧接着进入刘建业眼帘的,就是一个身高在180公分左右,带着一顶被硝烟熏得发黄的美军旧式战斗帽,身穿一件军用衬衣,手里拿着著名的玉米芯烟斗的老者。在后世看过不少有关朝鲜战争的纪录片的刘建业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者就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五星上将。接着,在刘建业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他以前看到过的这位著名将军的生平。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年1月26日出生,1964年4月5日逝世。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总司令等职。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军人家庭,其父亲老麦克阿瑟曾任著名的西点军校校长。1889年,麦克阿瑟考入西点军校。在校期间刻苦攻读,4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赴菲律宾任美军第3工兵营少尉。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各州国民警卫队抽调人员组成第42步兵师。麦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师参谋长,晋升为上校,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6月,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任内整顿纪律,增设课程,主张训练要着眼于未来战争,推行现代化军事教育。1925年,麦克阿瑟晋升为少将,先后在亚特兰大和巴尔的摩任军长。
l927年秋,麦克阿瑟出任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率美国代表队参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并获得冠军。陆军参谋长为此致电祝贺:“你不仅获得了美国人决不撤退的美誉,而且获得了美国人深知如何获胜的光荣。”此后,麦克阿瑟调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月,麦克阿瑟接受上将临时军衔,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1935年,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任期届满,以少将军衔调任菲律宾总统奎松的军事顾问。1936年8月,获得菲律宾元帅军衔。1937年,退出美军现役。1941年7月复入军界,任远东美军司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菲律宾指挥美菲军抵御日军进攻,因作战失利被迫放弃马尼拉,退守巴丹半岛。1942年3月被调往澳大利亚,不久出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他强调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性,对“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持异议。同年7月~次年1月指挥西南太平洋盟军取得巴布亚战役的胜利,随后挥师西进,运用“蛙跳”战术多次实施两栖登陆,至1944年7月夺取新几内亚。同年10月开始实施菲律宾战役,12月攻取莱特岛。1945年1月率部在吕宋岛登陆,3月初攻占马尼拉,7月占领整个菲律宾群岛。8月被任命为盟军最高统帅,执行对日占领任务。9月2日代表盟国接受倭国投降。在占领倭国期间,全面推行民主改革,对倭国战后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任“联合**”总司令,命令美国第8集团军进入朝鲜,协同韩**队固守釜山地区。9月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随后越过三八线侵占平壤,并向鸭绿江推进。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有力反击下,被迫退守三八线以南地区。因竭力主张扩大侵朝战争规模,公开指责杜鲁门总统的全球战略,于1951年4月被解职。回国后曾参加总统竞选,失败。1952年出任雷明顿兰德公司董事长。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在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病逝。
“麦克阿瑟将军,我谨以一名同盟国家军人的身份,对您能够亲自兑现您当年撤离菲律宾时候许下的诺言,回到并且收复菲律宾表示衷心的祝贺。”刘建业一见到麦克阿瑟将军的面,就先抛出去一顶高帽子。
1942年3月,日军向孤立无援的巴丹半岛等地的美菲军发起攻势。美国政府为避免麦克阿瑟成为俘虏,命令他将指挥权转交温赖特并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指挥该区盟军作战。3月11日夜,麦克阿瑟在从科雷吉多尔登上鱼雷艇离开菲律宾之前,发誓“我还要回来”。为了兑现当年自己的诺言,麦克阿瑟与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上将就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问题发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张先发起以新几内亚-哈尔马赫拉-棉兰老为轴心的战役,进而解放菲律宾;后者主张先夺取棉兰老空军基地,孤立吕宋,再进攻台湾和中国沿海,进而打击倭国本土以缩短战争进程。二者分别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金的支持。最后,罗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10月,盟军以登陆莱特岛开始从棉兰老岛到吕宋岛的跃进,并始终得到美国陆军航空队和美国海军第3舰队的支援。10月20日,麦克阿瑟率部在莱特岛登陆之后,在菲律宾总统的陪同下,从广播车上激动地宣称:“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让巴丹半岛和哥黎希律岛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战线推进到你们所在的地区时,起来战斗!利用每一个有利机会,打击敌人!为了你们的故乡和家庭,战斗!为了你们神圣的死者,战斗!”当然,为了让摄影记者派出最好的效果,让他在纪录电影里的形象更加高大,这位与德国的隆美尔元帅一样喜欢喜欢和摄影记者打交道的将军,带着他的司令部军官在莱特岛的海滩上反复趟了十几遍,直到寻找到了最好的感觉。
这件事情一直被麦克阿瑟视为其平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刘建业这个时候当面提出来,显然是有投其所好的用意。麦克阿瑟将军既然喜欢虚荣,喜欢听恭维话,那就送给他好了。别的不敢说,经历过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在溜须拍马之道上的积淀之深,恐怕放眼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无出其右。
听到翻译的话以后,麦克阿瑟将军对刘建业的恭维果然非常受用,立时连面部的线条也变得生动和蔼了。
“我也以一名有着四十余年军龄的老兵的身份,对你和你的部队在多年的对日战争里所取得的辉煌战绩表示衷心的祝贺。”说着,麦克阿瑟将军示意刘建业在沙发上坐下。
“谢谢将军。”刘建业坐了下来,开始准备聆听麦克阿瑟将军把自己找来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