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实际观测是否与理论相符合?
银河系是人类最熟悉不过的一个星系,因为我们居住的地方就位于银河系中的一颗叫太阳系之中的行星上。
我们的天文工作者经过当前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找到了关于银河系中各不同层次的各不同质量恒星的分布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不管我们用现在任何一种宇宙形成模型来解释:宇宙中的星系即可能是同步形成的,那么到某一星系内的各恒星的诞生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以银河系作为我们的研究标本,整个银河系内各不同层次的恒星大小的分布,从外围到中盘部分再到中心区域,是呈现一种质量从小到逐渐增大的分布。一个宇宙大结构的星系群或者一个更大组织结构的超星系团,都表现了这种明显的特征,最中心由一个属于本星系群或者本超星系团中,一个质量最大的星系,以他最大的质量作为主序星系来控制着整个星系群或者整个超星系团的结构组织。
随着一个个层次的往外推,一个个星系的质量逐渐地变小。如此一种星系分布情形,极为像一个星系内各个层次的恒星以不同质量大小分布一样。
一个更大超星系团内各不同层次的星系是按各不同质量而安置在各自不同的一个层次里;也一个星系内各不同层次的恒星的安置情形,同样遵循着这种普遍存在的按不同质量的大小而各处不同层次的坐标上。
既然一个更大结构组织的超星系团中各星系的诞生处于一个同等的时空关系,那么一个星系内的各恒星的产生是否也遵循同等时间诞生的关系呢?
对于一个星系的各不同层次恒星的诞生,以我们人类的智慧所展现的逻辑思维,只有三种可能情形:
一种是一个星系内的各不同层次的恒星的形成是同时形成的,这是可以用现在最流行的“星云学说”来描述他们的各自诞生过程。
另一种是一个星系内的每一颗恒星的形成,最先从中心区域的最大质量恒星开始,随着一步步的往外推,一个一个层次地由大向小的质量发展。这同样可以采用“星云学说”来描述一个星系里各恒星靠引力收缩而形成的一个过程。
最后一种是一个星系内的每一颗恒星的形成,最先恒星的诞生从外围起,一步步地向星系内渐渐地而产生着各个层次的不同质量大小的恒星,一直到星系的中心部分。关于这种星系中各恒星从外逐渐地向内部渗透的形成,用“星云学说”来描述一颗颗恒星是如何诞生的过程,已没有大的说服力了。这种星系中的恒星形成我们可以想象成是宇宙里的某种力量将一个星系,从他的最外围部分渐渐地分裂出来而诞生一颗颗恒星。
这种宇宙力量自然离不开能量所具有的神奇力量!一个作高速旋转的物体,当达到某个运转速度,物体会出现分裂。虽然速度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物体的物质结构形态怎样。物质密度越小越容易被加速破裂,相反之物质的密度愈大其对施加的力速度就愈大。
质量体积越大的物体对它的运动所要做的功就越大!像一个星系那么巨大的质量和直径为十万光年范围的银河系,他是否能做快速旋转,对我们来说将是一个不可能的话题。
在我们的“质能分合论”宇宙模型之下,一个从宇宙“母体”分裂下来的“子体”,相当于一个星系的质量,物质密度是非常非常的高,因此占住的空间范围还是比较小。由于宇宙一直浸泡于能量之中,会对宇宙内任何一质量分割体进行彻底的分裂。
能量之所以具有这种对质量的分割特性,是能量的运行方向一直处于一种直线路线,它会对自己前进方向上任何一物体进行分离作用,除非这一物体内的分子或者原子结构比较松散,它们中存在能量可能任意穿行的通道。
等到宇宙的物质演化到一个个星系产生时,由于宇宙已经经历了一次重复性的巨大爆炸,宇宙的各星系物质的分布已经十分空旷了,能量所表现的分的力量,此时已是大大的减弱,对下一个星系的分裂情形明显的变缓慢了。
从一个星系最外围部分分割出来相当于一个恒星质量的天体,完全被能量所包围之中,在质量与能量的漫化为诞生物质的激烈战斗之中,而发光放热。由于此时的能量对宇宙“子体”的碎裂力量相对于一个星系来说,起先还是比较强的。等星系外围分离下来的恒星,他们一直最先处于一个星系中恒星最早燃烧时期。
等到能量对一个宇宙“子体”的分裂达到中间层次时,也许物质演化事件已经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时光。能量对一个星系的分割,越往星系内进军,对“子体”的分裂力量变得越来越弱了一些,随之所分离下来的质量随之会增大。当到达星系的中心部分时,出现了比太阳质量大几十倍,上百倍,甚至更大的上几百倍质量的巨大恒星。
我们从以上是否已经感觉到了,实际的观测与理论的推测是否存在可以能通过验证的一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