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古时人对大地其形所持一个怎样的认为?
几千年以来,人类对自己住居赖以生存的大地,一直抱有非常大的兴趣。
古代的中国人们,可能是通过观察得知——一望无际的大地,似乎平坦,只是从平面的大地上突出许多重重叠叠的山峦奇峰。
于是曾有了“天圆地方”之说。
西亚人则认为大地是漂浮在海洋面上的半球。
西亚大多数国家都一面临水,地势从海平面低洼逐渐地向高延伸,造成了半球形的攀爬地势。
不管是古时中国的“天圆地方”之说,还是西亚人的大地是半球形的描绘,都只局限于一定的观测范围。
天是圆形的,也大地是方形的,那么延伸的大地,就会有与天际相连接的地方——那就是茫茫望不到边际的大海。
大地周围滨海,被四海所包围——四海乃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汪洋水际的海洋一面连着天际,一面接着大地。
远远望去太阳从海面上升起来,从而引来很多人的触发联想,太阳乃天之子,涛涛海面上一定居着长生不老,法力无边的神仙;
还可以通过白茫茫的水际,找到天际,是通向天庭之路。
从而有不少的人,将目光投向涛涛汹涌的大海:
中国唐宋元朝以来,虽拥有当时领先世界上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面对汹涛翻滚的大海,都还不敢以身试之,只用于近海的捕鱼和通商。
曾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有看到大海中能翻起汹涌大浪的姣龙;
有见到在茫茫海面腾云驾雾的神仙;
有遇到了时光倒流的景象。
......
但还没有发现水域伸向天际的地方,太阳似乎还是从一个遥远的海面上升起来的一样。
天际离人们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如若能制造出能乘风破浪的船只,那么离人们想象中而梦寐以求的天庭也就不远了。
也出现远渡重洋而大的航海计划,却是在明朝时期开始实施的。
在自明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至明宣德八年【也就是公元1433年】的这二十八年之间,航海家郑和曾率众七次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受命于明成祖皇帝之令,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由两万七千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的航队远航。
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沿途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与非洲的友好关系。
我们从历史的考古角度来分析,郑和率领庞大的航海船队,是张显大明帝国的强大而树立在世界上的帝国威望——这是其政治目的;
是否还夹杂了其它的目的——也就是在人们心中一直向往的,只要漫过茫茫水际,就能找到通向极乐世界到天庭的路。
航海之路并不是什么风平浪静的,也一路是艰难险阻的。
虽有非常庞大的航海船队,毕竟是水火无情的,随时随地可能被翻起的汹涌巨浪所吞噬,不敢在茫茫大海上漂流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