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是可笑,在大周这个类似于华夏古代的封建社会当中,人们喜欢把皇帝说的话当做是神明降下的旨意。
还美其名曰圣旨。
还说什么皇帝没有错,错的只会是臣子,指挥使治下的百姓们。
何其荒谬的说辞。
可就是这样的理念,在历史长河之中横亘了数千年,成为了人们骨子里都认可的东西。
人生来便有高低贵贱之分,泥腿子就是泥腿子,成不了什么金凤凰,这些个落后的愚民思想,成为他们人生信条。
殊不知昔日的汉高祖刘邦,也不过是大秦治下的区区一个亭长罢了,位置也就是和现在的里正差不多。
柳家也不是什么高门大户,世家大族,可随着制度慢慢的演变,上位者们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自己手中的全力,于是乎一系列的
儒家那一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所谓忠君爱国的思想境界,已然根植在所有大周百姓的血脉之中。
百姓愚昧,大字不识,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农民们一年到头唯一的想法就是多种点粮食,祈盼风调雨顺,能有个好收成,商人们就想多挣点钱,多贩卖些货物,从中赚取巨额的差价。
而这些期盼,都是为了让生活能过得更好,让未来能够有点盼头罢了。
他们才不管皇帝是谁,地方官一任才三年,谁知道三年之后又换了谁来,所谓的圣旨对于他们而言,也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
可偏偏就是这东西,在那些个官员们,世家大族们的眼中,却拥有者无与伦比的威严。
一块黄布,两根卷轴,还有一个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的印鉴在他们眼中,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黄布难找吗?一点儿都不难找,只要随便一个染布坊都能够染出黄色的布来,不过能够被选来当做圣旨载体的黄布,自然是世上最顶尖的布料,只有贡品里头才能找到。
不是别的染布坊不会做,而是不能做。
连名字和皇帝的名字有一个字重合了的都得避讳更何况是这些皇帝独享的东西。
可想要弄到能够充当圣旨载体的黄布难吗?
一点都不难!
再说笔迹皇帝写圣旨很少亲自动笔,一般都是翰林院的官员代笔写完之后上呈给皇帝过目然后在誊抄到圣旨的卷轴上,送去御书房给皇帝再次过目加盖印玺。
不过一般像什么诏书之类的,皇帝若是能亲自动笔的还是会亲自动笔的。
就像申酉年兖王发动的那场叛乱永安帝便起笔写下了诏书,让罗网将其送出汴京,交到了昔日还只是禹州团练使赵宗全手上。
卫允手中的那卷圣旨,那卷被卫允当做倚仗当做通行证的管家御笔亲书的圣旨其实不过是卫允手底下的人仿照永安帝的笔记所写。
至于盖在落款处的大印,那就更简单了,这世上会雕刻印章的人多了去了,找一个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仿着圣旨上面的盖着的大印再刻一枚便是。
就这么一份假的不能再假的东西却让卫允一路畅通无阻,若不是卫允阻止的话只怕沿途的各州府还要大献殷勤呢!
而卫允手中的圣旨,但凡是看过的人没有一个怀疑其真假,陕西的一众官员如是卫允一路东行所遭遇的官员亦如是。
圣旨便是圣旨尊贵无双这世上又岂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伪造圣旨,若是事发的话,那可是重罪,无异于谋逆。
没有人敢做可不代表这不能做,时间百姓愚昧者居多,可也有那么几个看的明白的,秦末大泽乡之中的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就是最好的写照。
在旁人的眼中,不论是王则还是黄舟,他们所掀起的叛乱都是大逆不道的,是为天下人所不容的。
可谁又会去细细斟酌,仔细的思考,若非是因为受尽了苦难,若非是因为世道艰难活不下去了,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这种要株连九族的事情。
卫允心里清楚,这世上没有千年的王朝,历朝历代,哪一个开国的皇帝不是功勋彪炳,文治武功无人能及。
可他们的后代子孙呢?
秦二世而亡,强如大汉也不过数百年的国祚,江山便再度易主,唐朝不强盛吗?不繁华吗?可结果呢,也抵不过李唐皇室子孙的折腾,无尽岁月的侵蚀,沦为时间长河之中的一粒尘埃。
如今的大周虽然与卫允所知的宋朝有着本质的区别,可立国也不过百年,重重弊端便彰显出来了,看似国力强盛,蒸蒸日上的表面之下,隐藏着的,是早已经千疮百孔的江山社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