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制瓷历史长河中,彩瓷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南青北白”的一统局面,瓷苑于是百花盛开,绚丽多姿。千百年来,彩瓷超卓而被世人公认者,举凡有三: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红分享釉下彩极品之殊荣;明成化斗彩矗一峰之巅;清三代珐琅彩绝唱一时。另外,各个历史时期各窑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们的赞誉。然而,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彩瓷品种,却长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遗忘,甚至几乎被湮没,这就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名噪遐迩的浅绛彩瓷器。
彩瓷
清代康雍乾盛世之后,处于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景德镇,瓷业生产开始滑坡,御窑的瓷器工艺水平也无更多创新,呈逐渐衰退趋势,至今人们谈到清代瓷器,总把“清三代”作为口头禅,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到了道光咸丰时期,一批极富文化素养的绘瓷艺人,突破传统束缚,锐意创新,借鉴元代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山水写意中国画的风格,开历史先河把诗书画印紧密结合移植到瓷器之上。他们大胆运用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淡紫等色彩渲染,兼工带写,所画瓷器的画面淡雅柔丽,素静空灵。由于这种技法在中国画的术语中被称作“浅绛”,所以瓷界把以这种技法绘制的瓷器称作浅绛彩瓷器。
浅绛彩在绘瓷技艺上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首先,它大规模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画风格,融入艺人对书法、文学的理解,使瓷画面貌焕然一新,丰富了文化内涵,提高了艺术品位,成为景德镇近现代彩瓷风格的开创者。其次,它打破了以前瓷绘分工过细繁复的套路,从师法宋院的工致转而师法元人的淡雅,与御窑纹饰的繁缛工整比较,更显得疏朗活放。再者,与御器由宫中发样,工匠按样照描照填,画面呆板缺乏个性相比,浅绛彩艺人则从图稿设计、勾画渲染、书法题咏直至署款印章等,皆由一人完成,画面极富灵气,个性张扬。
晚清至民国初年,有一大批绘画浅绛彩的艺人,仅从资料记载以及一些藏家已有的传世作品来看,比较知名的已不下五六十人,其中张熊、程门、金品卿、汪晓棠等为其中的佼佼者。清代大鉴藏家赵汝珍所着《古玩指南》赞述程门的作品:“有得一杯一盅者,皆球璧视之”。民国时期在景德镇瓷界翘楚出众的珠山八友中,有些人如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在早年也都曾绘制过浅绛彩瓷器。遗憾的是,由于浅绛彩瓷器为低温(650-700℃)焙烧,料色容易衰褪脱落,作品的保存难度大,到了民国中后期,逐渐被高温彩料所取代,因而浅绛彩从兴起到消亡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时间。尽管如此,它毕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景德镇瓷器最富创新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制品,在我国陶瓷史上,当之无愧应占一席之位。
彩瓷餐具
种类
釉下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