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儿被甩到走廊的另一头,其他船员也都表现出不同形式的不适。
“安娜,没问题吧。”
我安抚着安娜。
她吐得七昏八素,嘴里一直说着我们听不懂的母语……
第一批实习的船员包括剩余的备用船员在内,全部抵达,但是气闸室一次通过不了那么多人。
12大舱室都有一扇与中轴相连的安全门,从非重力区到重力区要经过一道气闸室,在那里起到调节的作用,与压力调节不同,各人对突然的重力转换要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时间。
“我没事。”安娜摇摇头,扶了一把身边的韦妙菡。
我们终于登上了飞船。
1号舱是飞船委员会成员的座舱,暂时工作和住宿先这样分配,就像在模拟舱一样。
现在登船的人少。
这样大的一艘星舰,满载20000人不成问题,但是谁敢做这么疯狂的实验呢?
我们得先把种子库、种植室、养殖场等生活必须设施建立起来。
种植槽是现成的,我们的丰富的太空种植经验,安娜就是这方面的专家,韦妙菡负责计算机网络中心的运行。
我想起李泽浩他们告别孩子的场景,孩子已经咿呀学语了,听着他念着爸爸妈妈,韦妙菡偷偷扭过头去擦拭眼泪,他们要与孩子永远的说再见了。
正式船员与备用船员的名单早就分好了,不过并不影响备用船员的积极性。
太空中心承诺“郑和”号绝不是唯一一艘飞船,他们会乘下一艘船起飞追赶我们,不过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我看到了著名的EmDrive引擎,它产生的推力十分微小,但是在太空中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能否飞往格利泽星系完全靠它了。
核聚变反应堆为我们提供电力,它每15年换一次燃料,我们携带了充足的燃料足够它工作200年以上,备用电源用太阳能板与核电池,为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提供了必要的电力。
氧气和水也是如此,11号舱是专门给备用氧与备用水留着的储存室,那里备用的氧气够6000人同时呼吸300个小时以上,水分则足够同样的人群饮用1周,如果节约着用,还能延长更长的时间。
一些精密仪器我们放在无氧舱,那里的真空环境有益于长期保护这些设施。
还有一些舱室被规划成学校、医院、歌剧院和实验室等等,总之在起飞前几十年,我们的资源都非常充足,我们不仅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还能每天享用热水澡,除了不能打渔,比海上的生活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
“高放!你们在搬什么?”我很奇怪安保员在搬动的那些黑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脉冲枪。”
我不确定这个决策是不是对的,我们终于还是把武器带上了太空,虽然它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一个拥有武器的强力部门会给今后的发展带来什么谁也不好预测。
不过,人类是没有安全感的,武器能让人感到安全。
我和李泽浩来到3D工厂,这些打印机大小型号不同,功能各异,启航后飞船上的维修制造等等琐碎的工作全得靠这一台台带机械臂的3D打印机了。
“那边是材料库。”
我顺着李泽浩手指的方向看去。
飞船立体起来之后,和模拟舱还是有区别的,在模拟舱时很容易辨认方位,我想可能是因为地球磁场的影响,现在则很容易转向,不得不靠着墙上一个个指示牌来分辨所处位置。
材料库很大,绝大多数都是基础材料,金属、晶体、工程陶瓷、聚合物材料应有尽有。
“怎么样有没有点感觉?”李泽浩很不老实地用胳膊肘拐了我一下。
“突然之间感觉时间不多了呢,没启航前盼着启航,现在又对地球留恋不舍了。”
“我们都有这种感觉,不过我是没遗憾了,给老爸老妈留了一个孩子,他们倒是不用太过惦记过了,倒是你……”李泽浩意味深长地看着我,见我沉默着,趁四下无人低声说:“启航还有一年的时间,不如趁这点时间把事儿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