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徐州北不过几十里乃是泗水,县城北泰沂山麓林木葱郁,鸟兽众多,其风景绝佳,顶峰绝壁林立,半山腰有一处寺庙名黄岩寺,庙门有一处大石,石上有两尺多长的足印,相传为伏羲氏当年所留,因为这个足印,这处庙宇虽地处偏僻却终年香火不断,据史书记载,伏羲和神农部落都在此生息,与蛮族作战,奠定华夏一族的根基,泗河流域与儒家也很有渊源,孔子孟子等先贤都曾到此地,因此常有文人雅士来此访古寻幽。
这日太阳方上东南,山间小路走来七八个人,虽着便衣麻鞋,却个个仪态不凡,前面一人约四十上下,拄着一根木制手杖,峨冠而多髯,正是徐州知州苏轼,早听说黄岩寺的名气,今日特来游玩,后面两个中年文士乃是苏轼朋友颜长道,舒尧文,都是徐州当地名士,面白略胖的是僧人参廖,最年轻的却是王巩。
那日王巩典礼结束后方至黄楼,原因被宇文方强说中了,几人赶路到了临沂,夜宿驿馆时行李被盗,不仅丢失了银两,连着几封公文也不见,无奈报了当地官府,几日后才找回行李,匆匆赶到徐州,害得柔奴柔肠百结,苏轼黄庭坚几人也着急不已,黄庭坚秦观几人因公务在身不能久留,两天后告辞离开,王巩多留几日,先去了宇文洪浩府中拜访,正式下了聘礼要娶柔奴,礼节繁琐,苏轼李密等人知道后都来祝贺,道是天赐良缘,安排好后今日便随苏轼出游,王巩见柔奴身量又长高些,温婉动人更胜从前,心情舒畅,约定明年五月时便来迎娶,柔奴喜不自胜,只是不好意思,一家人都为她高兴,尤其是允娘一路陪着柔奴到她长大,如今终生有靠,也算是对得起她父母了。
苏轼几人来到黄岩寺前,见那牌匾上几个字端庄雄伟,却是颜真卿所题,其时离唐末已三百余年,那匾额虽颇为陈旧,但运笔精悍,气势不凡,苏轼几人赞叹一回,都说就为这几个字也值得到此一游,几人又看了那脚印,苏轼不以为然道:“牌匾是真,脚印定然为假,伏羲虽为人祖,脚印就肯定比一般人大吗?”
王巩几人都笑了,舒尧文道:“偏是你非要事事当真,年月久远,真假又如何?”
参廖笑道:“假做真来真亦假,有当无时有也无,不过招些香火而已。”
王巩笑道:“伏羲与神农并非凡人,脚印大些又如何!”
颜长道也是喜欢较真的人,说道:“正是如此,前些日子在北山村子看到一话本小说,将伏羲描绘的身高八丈,眼冒精光,有些像山神模样,这样描写岂非误人?”
苏轼笑道:“依你看来伏羲氏该是何等模样?”
颜长道认真的说:“我华夏族以农为本,人祖必是精于耕作之术,伏羲氏该是老农模样?”说完自己也笑了。
几人说说笑笑,折向北上了圣女山,登上峰顶,眼前登时风光无限,只见山脉起伏连绵,天高云淡,令人心旷神怡。苏轼向北眺望道:“此处再远去二百里,便是济州府了,苏辙便在那里为官,我兄弟三年未见了。”说完不语,心中甚是想念。
王巩道:“子由兄这次写那《黄楼赋》气魄非凡,其文风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又有子瞻兄亲笔抄写题刻,势必千古留名了。”
苏轼叹道:“我与子由自幼一起读书长大,兄弟亲密无间,子由虽比我小三岁,行事谨慎老到却胜过我,当年同登进士榜,我二十有一,子由方十八岁,只道从此意气风发,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业,如今却被朝廷重臣排挤,各自奔波忙碌,虽为官显赫,行动却不能自主决定,兄弟见一面都不可得了。”
众人很少见苏轼感怀,不由感慨,舒尧文道:“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几,为官更是如此,倒不如寻常农户人家,兄弟子侄日常相守,虽清粥寡酒倒也逍遥快活。”
参廖见众人感叹,不由笑道:“几位均是当今俊杰朝廷栋梁,所做之事关乎千万百姓生计,岂是寻常农户可比,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苏兄与子由正当壮年,今日不能相聚,便待来日,不必感伤。”
苏轼笑道:“偏你这个和尚事事想得开,若非事务繁多,真想去寺庙里住些日子,拜拜佛祖,学学清心寡欲。”
几人在庙里用了斋饭,又歇宿一晚,苏轼单独问起王巩与柔奴相遇之事,王巩详细的说了,苏轼赞叹道:“宇文小姐气度豁达,从容大度,我第一次见时便觉此女不凡,果然是历经坎坷,佳人易得,知己难求,此姻缘上佳,王巩老弟有福了。”
王巩道:“柔奴父母早丧,幸亏伯父待她视如己出,我甚是感激。”
苏轼笑道:“那是她亲伯父,无需感激,宇文洪浩以前虽是吕惠卿心腹,却正直坦荡,在徐州这半年,勤恳踏实,不谋私利我对他越来越敬重了。”
王巩道:“前阵子吕惠卿与王安石闹翻被贬到陈州,王安石亦辞官去了江宁,朝中正是用人之际,子瞻兄当世大才,皇上也是知道的,听说皇上常在宫中诵读子瞻兄诗词,喜欢的很呢。”
苏轼道:“王安石虽离开,但当今圣上一心变法,如今是卷起袖子亲自上阵主持变法。欲短时间破除大宋朝百年沉疴,却不知欲速则不达,新法便如猛药,体弱之人如何能承受?到头来吃苦的还是老百姓,王安石行青苗,市易之法,看起来国库有钱了,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