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宣庆帝突然下旨,将朱信之招进了宫里,一.夜未归。
裴谢堂从上午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天黑,长天出去接连打听了三次,宫门都未传出朱信之出宫的消息,只得失望而归。
没想到,朱信之这一去就去了两天两夜,第三天出宫时,连王府都没回,直接就南下了。
同时,传来南方惊变。
东陆靖安王朱广义勾结南越,已在封地宜州割据,自封为帝。朱广义手下的几个副将不愿意叛国通敌,悄悄写了密信发往京城,向远在天边的宣庆帝告发了朱广义。宣庆帝震怒,如今朝中还有能力带兵平乱的人,首当其冲便是朱信之,宣庆帝一纸诏书就将他派往了宜州,孤鹜和长天随行,赐予朱信之虎符,宜州临近的凉州四地兵将随便他调用。
消息传出后,京城立即就翻了天。
朱广义为何造反?
答案裴谢堂再清楚不过。
大周历二百一十九年,周琮帝穷兵黩武、暴虐非常,偏宠嫔妃,擅杀太子,亲小人,远贤臣,民怒民怨沸腾,携爱妃出游陈林坡看桃花时,终于被奋起反抗的暴民绞杀于陈林坡,史称“陈林坡之乱”。“陈林坡之乱”后,大周群雄裂土而分,分别建立如今的六国,即是东陆、西蜀、北魏、南越、夫夷、陈梁。
别的国家不说,只说东陆。
乱世出枭雄,东陆朱家原本就是大周数一数二的大氏族,宣庆帝名为朱昴林,在朱家是嫡二子,嫡长子便是朱广义。
朱广义自幼就承袭父亲的爵位,性格张扬狂傲,论起品性来,朱昴林仁厚智慧,远远甩开自己的兄长好大一截,在朝野内外深得人心。朱昴林虽然是二公子,但在大周官至右丞,掌御林军五万,禁军三万,纪城军五万,比起兄长来,真正是手握重权。
陈林坡之乱后,朱广义和朱昴林立即率兵起义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举占据大周地理位置最为优越的中原腹地。
但朱广义没能称帝,这一切,都为宣庆帝做了嫁衣!
因在分裂占据中,朱广义残暴嗜血,朱昴林宅心仁厚,军将皆害怕朱广义做了皇帝后,这些个开国功臣都会死于帝王猜忌之心,便在天下初定的庆功宴上联合起来,灌醉了两个主帅。之后,将龙袍披于朱昴林之身,三呼万岁,并将朱广义囚禁于内院,等朱昴林登基后方才放了他。
朱广义怒、骂、闹,然而大局已定,无可改变。
东陆的皇位跟朱广义就此擦身而过!
明明是自己打下的江山,最终却拱手让人,朱广义如何甘心?
当初天下安定,就有谋臣谏言,朱广义此人留不得,留着是个祸患。但宣庆帝自知这个皇位得来就亏欠了朱广义,不肯杀了自己的兄弟,反而处处厚待。他封朱广义为靖安王,领封地宜州,但为了保险起见,留朱广义居京都,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一晃眼二十三年过去,朱广义从青年熬成了六十岁的老人,眼见着没了威胁,宣庆帝慢慢对他也放松了警惕。
没想到,就在裴谢堂被抓捕的那些天,一时不察,朱广义溜了。
他舍弃了自己在京都的王府满门,只身一人逃往封地宜州,一路联合起当年旧部,一到宜州就先杀了宜州的州府,组建军队。
这意图已然明显。
宜州到京都,快马来回须得八天,朱广义封锁消息,他谋逆的信息这才在时隔一个多月后传回京城。
宝盛斋的茶楼上,高行止捻着茶杯同裴谢堂笑:“我原本还奇怪,朱广义都被囚禁京城二十三年了,怎么还有能力逃出去,并顺利召集起自己的人马,原来是南越人在从中相帮。呵,朱广义年纪大了,越发不切实际,当年他就争不过宣庆帝,如今宣庆帝已统治东陆这么多年,地位稳固,又岂是区区宜州能撼动的?”
“痴人说梦,不足为虑。”裴谢堂轻轻摇头:“一群老弱残兵,不出一月必定为朱信之所灭。倒是南越的动作看来是处心积虑已久。”
她始终是镇守边界的将军,对这些军事反而比故事本身更感兴趣。
高行止打着扇子的手一顿,随即又恢复了正常:“你倒是很信得过朱信之。”
“他这个人,除了对我不好这一点,其他时候其实都很好,宣庆帝选他做个贤王,委以重任,这目光的确很是长远。”裴谢堂笑道:“你也不要不平衡,论起军事谋略,当初我爹就总说要我多向朱信之学习。只是当时我觉得朱信之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家伙,学不到什么东西。”
“那现在呢?”高行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