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那就必须为小弟出头。只是一想到庞德公的那张会拉得老长的老脸,刘福就感到头疼。
“陛下,天色不早,还是早些安寝吧。”蔡琰柔声提醒刘福道。
刘福点点头,庞统的事情虽然难解决,但刘福绝对不会因为庞统的事情就冷落了自己的妻子,起身拉着蔡琰的手就往后宫走。而蔡琰也习惯了刘福这种亲昵的举动,反手握着刘福的手,身子落刘福半个身位,随着刘福返回后宫。
帝后刚要迈过后宫那道门槛,忽然就听身后有人急呼,刘福与蔡琰同时回头望去,一见来人,刘福的脑子嗡的一下。
“陛下,家父……家父……去了。”一身重孝的郑益恩跪倒在地,泣不成声的对刘福哭道。
郑玄终究还是走了。在亲眼看到刘福登基称帝以后,郑玄强撑身体写下一篇支持刘福乃是汉室正统的贺词,随后便缠绵病榻,虽然刘福命华佗、张机等人联合会诊,怎奈郑玄天寿将尽,能够支持着看到刘福登基称帝,已经油尽灯枯,华佗、张机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挽回郑玄的性命。
在刘福的心目中,除了卢植与蔡邕,郑玄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若不是郑玄的支持,刘福得不到中原士子的支持,若不是郑玄带来的诸多弟子,光是那些繁杂的政务,就会搞得刘福手下那帮人焦头烂额。
术业有专攻!刘福前期招揽的那些人,多是武将与谋臣,但对于地方的治理,这些人就麻爪了。多亏了郑玄,他的弟子多是精通治理地方的良吏,若不是这些人的默默奉献,即便刘福可以凭借武力打下关中,想让关中恢复活力,没有十年之功根本就不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努力,刘福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理好关中,支持着刘福占了益州,击败了鲜卑。
如今,这个给予刘福极大帮助的老人离开了人世,这对刘福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关中来说,也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先一步赶到郑玄家的卢植、蔡邕等人看到身穿孝服前来吊唁的刘福时,只是微微一愣,随即便沉默不言。而这两位不开口,其他人自然也不敢多言。有愣头青想要提醒刘福此举与礼不合,但还没等他们有所行动,就被一旁的同伴阻止。
郑益恩很激动,历朝历代,能够让一国君主为其戴孝的臣子,没有一个。这是荣耀,也是君主对自己父亲的肯定。
“郑师临走之前肯定有所交代,不论是什么事,朕尽皆应允。益恩你且安心处理郑师后事,待一切事毕,朕对你另有重用。”给郑玄上过一炷香后,刘福临走前对郑益恩说道。
一旁的人听到刘福的话,不由纷纷羡慕的看向郑益恩。皇帝是什么?一言而决富贵,一念而定生死的生物。这世上的事情,还真没有几件是可以难倒皇帝的。刘福当众对郑益恩说出这番话,那就相当于是给了郑益恩一个愿望。
“家父临终前曾叮嘱微臣,不可借机对陛下有所要求。家父所作所为,皆为大汉的中兴,只希望陛下不要辜负家父这番心愿,微臣就以心满意足。”
“郑师高风亮节,朕深感佩服。益恩,朕有一事相求,不知益恩可能答应?”
“陛下言重了,请陛下吩咐。”郑益恩急忙说道。
“如今皇子已到进学的年纪,我有意让你子郑小同进宫与皇子做个伴,不知你可同意?”
“微臣遵旨,这是郑家的荣幸。”郑益恩有些激动的答道。
对于第二代的培养,刘福很早以前就开始了。能够陪皇子读书,那对臣子来说是个机会。一旦与自己孩子交好的皇子在将来继位,那就意味着自己的家族又可以保证一代的富贵。不过刘福对陪皇子读书的人选挑选很严格,不是什么人都有那个机会送自己家中的子弟进宫伴读。
如今在宫中陪几个皇子皇女读书的,除了朝中几个重臣的子女外,大多数臣子并没有那个机会。
“多谢陛下厚恩。”郑益恩对刘福高声谢恩道。
“……这些都是郑师该得的,郑师为我大汉操劳一生,所立功劳无数,福延子孙这点小事是朕这个皇帝的应尽之谊。”
文正,这个谥号对文臣来说是最好的,也是大多数文臣死后的最高褒奖。刘福回宫以后,立刻亲自手书,定下了郑玄的谥号。卢植、蔡邕等人虽然不反对给郑玄这个文正的谥号,但还是建议刘福与朝中众臣商议之后再决定。
刘福从善如流,同意了卢、蔡二人的建议。其实这也就是一个过场,郑玄是什么人,兴汉学院院正,地位仅次于院长刘福。他的学生弟子遍布整个西汉,像管宁、孙乾这种能臣,如今都已是一方封疆大吏,而学院出来的官员又怎么会反对给自己的老院正一个好的谥号。
朝堂很和谐,但在讨论完郑玄的谥号,商议是否暂歇兵戈的问题,文臣武将意见不一,有的认为不该对外停战,有的则认为应该与民休养生息。辩论的很激烈,武将的意见很一致,都是反对停止兵戈,而文臣内部的意见也不统一。
刘福皱眉看着朝堂上吵的热火朝天的众人,不耐烦的拍了拍桌子,“都别吵了,我决定,大汉暂停兵戈,与民休养生息。命铁壁军驻守东川,保持对南蛮的压力,任庞统为朱提郡郡守,负责民生。”
老大发话了,当小弟的自然不能有不同意见。更何况众人都知道,庞统是刘福的重点培养对象,对于庞统的任命,众人自然不会有反对的意见。只是让铁壁军留在东川,这让众人有些不解。
刘福也懒得跟众人解释,只要负责各部门的上官明白,刘福也就不愿意多费唇舌。见没有什么大事要商量,便挥手宣布退朝。
郑玄的死,在刘福的决定下,令整个西汉全国上下为其举丧。这么大的举动,想不叫人知道都难。老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在羡慕郑玄死后待遇的同时,许多人也不由自主的拿自家的主公跟西汉王刘福做一下对比,不指望全国举丧,只要能让一州之地的百姓为其举丧,大多数人就会心满意足。
只是对比过后许多人沮丧的发现,他们不如郑玄郑康成,而他们的主公也同样比不上西汉王刘福。东汉与西汉之争,明眼人基本都能看出最后能取得胜利的必定是西汉。西汉军政一体,令出一门,皇帝是真正的皇帝,远不是待在许昌连皇宫都出不去的东汉天子刘协可比。而东汉只不过是名义上的一体,皇帝不过是各路诸侯手中的傀儡,虽然因为西汉这个共同的威胁存在而各路诸侯相安无事,但大规模的战事虽然没有,但小规模的冲突却是不断。各路诸侯都有各自的小算盘,而在这种情况下,东汉就如同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人们在猜测西汉的天子刘福会在什么时候出兵收复故土,而随着郑玄的死讯,这种猜测不得不又往后拖延了三个月。因为西汉天子刘福已经下诏,为了纪念郑玄郑文正公的逝世,西汉止戈百日。
没人觉得这是进攻西汉的绝佳机会,在这种时候挑衅西汉,必将遭到西汉最有力的反击。而西汉也正如西汉天子刘福所言的那样,在外作战的部队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
庞统原本还挺高兴,因为随着西汉天子刘福的这个诏令,祝融以及她的族人没有了继续留在汉营的理由,可让庞统没想到的是,祝融没走,她的族人大部分被她打发了回去,而祝融则带着百十人跟着庞统去了朱提郡的昭通。
“祝融姑娘,你为什么不回去?你不怕你阿爹担心吗?”庞统苦口婆心的劝道。
“不识好人心,我是怕你出事,带着人保护你。”祝融没好气的对庞统说道。
一直在为提高阅读体验而努力,喜欢请与好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