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个时候,姜哥已经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了。为什么明军这样脆弱不堪?为什么建奴这样骁勇善战?姜哥想不通。
一直到天启元年,姜哥一家都处于一种压抑灰暗的气氛里。抚顺、抚顺,他每晚都在想着自己还在东边数百里外的那座城时的生活。好在他很快就不用想象为什么明军会打败仗了,他亲眼看到了数万明军的崩溃。
天启元年三月初十日,奴尔哈赤大军抵达沈阳城下。十一日,沈阳守军7万人被击溃,总兵贺世贤、尤世功等战死。十四日,辽阳总兵陈策、奉集堡总兵李秉诚等来援,战死。十五日,浑河南大营被攻破,副将董仲贵、参将张大斗等战死。
十万大军又在一周内被歼灭。姜哥已经麻木了,那一周他没有一晚睡着,每天夜里一闭上眼,仿佛就看到凶神恶煞的后金大兵挥舞大刀朝他扑来。沈阳城内一片毁灭在即的恐慌气氛,上到达官显贵,下到乞丐流氓,无一人不处在城破后被屠城的恐惧里。
所幸姜哥依然没有被俘获。他的老爹带着他走通了明军的门路,在十七日的夜里用绳子从城墙处逃出沈阳,摸黑朝西面逃去,竟奇迹般地穿过了建奴的封锁线。只是,他的两个弟弟在黑夜中走散,后面就再也没有他们的消息。
“后来呢?”
姜哥抬起头,看着身旁的澳宋军官。他伸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抿着嘴巴。屋内的人们都在看着他,一片沉默。原先那种
大吃大喝的痛快氛围已经消失不见,被刻意埋藏在心底的悲伤和恐惧遭到唤起。每个人都一声不吭地坐着,思绪随着姜哥接下来的讲述一起回到在辽东时的绝望岁月。
“后来,我和爹到了广宁。”姜哥又开口,低沉地讲起他的故事。
广宁、广宁。这座城市的名字,我在黄斯通的嘴里听过许多次。这是黄斯通军旅生涯的起点,却是姜哥自由生涯的终点。
天启二年正月,天大寒,风雪不绝。伪后金大汗奴尔哈赤发兵进攻广宁。沙岭会战,游击将军孙得功叛变并率先逃亡,引发明军阵线崩溃。当时黄斯通便在孙得功身边,乱军之中拔刀击杀孙氏,却无力阻挡明军溃散。沙岭之战,“死者铺满大地,一层叠一层。站在战场中央,放眼环顾四周,明军将士的尸体根本看不到尽头。我搜集了一些幸存的明军士兵,让他们剥下尸体的装备,竟一下子组织起了上百人的装备精良的军队。”(注2)
设法回到广宁后,黄斯通一度控制了局势,准备依靠王化贞的支持保住广宁——黄斯通甚至直言,他有控制广宁做军阀的念头。可惜的是,王化贞这个该死的无能的软弱的可耻的辽东巡抚,竟在广宁已经基本恢复秩序后悄然逃走。这个消息传出后,黄斯通付出的所有努力便白费了。
广宁守不住了,人心散了。
在王化贞逃走后,黄斯通便率领愿意跟随自己的骑兵们一路向南,展开了穿越后金封锁前往东江镇的长征,开始了他威震辽南的传奇之旅。而我们的主角姜哥,却只能绝望地在混乱中的广宁等死。
他终于失去了自由,沦为后金正蓝旗某部的包衣,和他的老爹一起做了女真人的奴隶。
从1622年到1629年,7年半的时间里,他一直生活在沈阳南面的白塔铺。作为一个包衣,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生存如此长的时间,实在是不容易。姜哥没有说起他在这7年多岁月里的艰难生活,我也没有问。只是,在一些被解救的辽东文人们——由于有文化,这些文人虽然也是包衣,但相对受到重视——出版的回忆录里,我们能粗浅地看到包衣们的痛苦生活。
“包衣们每天早上4点多就要爬起来。他们住的房子只是一些草草搭建的茅草屋,在冬日里,每周都有包衣被冻死。这些包衣从早上开始干活,锄地、割草、喂马、给建奴主子干活。稍有不足就要被鞭打,打死打残的包衣为数众多。包衣只能吃最劣质的杂粮和野菜,常常要偷吃给马匹吃的黑豆才能生存。”(注3)
注1:即西元1618年。
注2:原文引自黄斯通的回忆录《从帝国到共和国:黄斯通回忆录》第一卷《辽南战争》,凤凰书社1657年版。
注3:引自《苦难岁月:天启年代回忆》,辽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644年版。内容是根据我的记忆写的,并非原文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