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而这个人的贸然开口,也让刘志微微有些吃惊,此时的唐诗其实还没有真正的流行开来,唐诗真正兴起始于唐朝逐渐稳定住天下局势,初唐四杰出现之后,算起来这也是六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了,而这个时候流行于世的诗大多是古体诗,也有兴起于南北朝,尤其是南朝的宫体诗为主。
类似于唐诗的绝句、律诗等等,还没有出现,而刘志的这一句诗,内容倒也一目了然,这人读过书,一下子就能听懂,倒也不足为奇。
刘志超那人拱了拱手,算是行了一礼,“多谢公子的夸奖,区区拙作,上不得台面,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见笑见笑!”
那人也还了一礼,对刘志说道:“足下诗意深邃,发人深省,怎能如此自贬。”
他说着看了看刘志一行人,将他们三人脸上颇有风尘之色,想必是之前一直在赶路,于是问道:“足下远道而来,是来游玩长安的吗?”
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三人之中,以刘志的身份最高,方行天虽然其实不俗,但是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类似于护卫保镖之类的角色,倒也没有太过于看重,而高蕊的年龄太小,看上去像是他们的婢女,所以他没有多看,最近因为战事的缘故,从东边来到长安的人比以往少了不少,因此他对刘志这三人的背景产生了一些兴趣。
刘志将对方神色之间安之若素,心中暗暗生出了一丝警惕,但是嘴上依旧回答道:“确实如此,我等听闻长安城繁华如画,人杰地灵,便一直心向仰慕,这一次总算是鼓起勇气来了长安了。”
“也对,外面兵荒马乱的,这出门远游一趟确实是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的,足下既然要游长安,我恰好是长安本地人,不如这样好了,就由我招待几位好了,长安的几处不错的景色我也都十分熟悉,可以带着各位前往游玩,足下以为如何?”
刘志有心拒绝,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拒绝的话肯定会让对方心里起疑心,他在说话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这灞桥上有几个人虽然穿着寻常百姓的衣服,但是他们的神态步伐和眼神都十分的特别,一看就是军旅中的精锐,那么就说明眼前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此时如果拒绝他的话,就算是在桥上不被刁难,进了城也难免会受到他的调查,倒不如光明磊落,就跟他走一遭算了,反正自己身边有方行天保护,他的武功自己还是放心的。想到这里,刘志也就不去拒绝,点了点头,回到道:
“那就叨扰公子了!”
方行天看上去有些担心,将身体护在高君如的身边,将她保护在自己的右边,一路上刘志跟这个年轻人相谈甚欢,这人的才学和见识出众,放在这个时代简直是有些全能了,但是他看上去还非常的年轻,不过十八九岁的样子,而且这个时代的人不注意保养皮肤,所以一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所以他很有可能还要更年轻一些。
一路上刘志都在推测对方的身份,不过他偶然间看到了对方腰间挂着的紫金鱼袋,隋唐时期的官员佩戴金鱼袋之风已经开始渐渐的兴起了,但是实际上这个时候执行这一做法的主要还是唐朝,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这种规定一直只需到了清代,持续的时间非常长。
而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会有紫金鱼袋,这个人年龄这么小,看上去也不像是文官,倒像是军中的将领,而且官职还不低,三品以上,那会是谁呢?
唐军之中的三品以上的年轻将领不是没有,最有名的就是秦王李世民了,但是李世民的身份是亲王,亲王的官职是一品大员,他们不需要佩戴紫金鱼袋,需在冠冕上加以区分。
而除了李世民之外还有李孝恭、柴邵这两人。
但是李孝恭今年至少已经23岁了,看上去不会这么年轻,而柴邵的年龄他记得比李孝恭还要大,差不多今年26岁了,而且李孝恭在巴蜀、柴邵在陇右,这两人都不太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长安,难道这个人真的而是李世民?
不过李世民此时不是应该在潼关吗?他既然是在潼关,为何要只身跑到长安来,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到了长安是有性命之忧的吗?
而一路上这样想着,他心里其实有些捉摸不定的。
不过此人的身份大致已经推测出来了,此人就是秦王李世民,没有别人了。
“三位贵宾,我们到了!”
不知不觉三人就已经进了城,来到位于朱雀街东侧的隆庆坊,这里靠近东市,是人流量比较多的地方。
在这样的地方,拥有一处府邸,那代价是十分的昂贵的,后世有人做过统计,在唐代买下一座宅院,要花费三十多万元,当然了,这是后世换算成人民币的代价,即便是在后世也算是比较便宜的。
不过这里是长安城,而且是靠近东市的朱雀街,房价是多少只怕是很难低下去了。
“寒舍简陋,诸位不要嫌弃!”
年轻公子请众人进了院子,这宅院从外面看上去不算是很显眼,但是里面的空间却是真的不小,几人在里面转来转去,前后过了七八个院子,这还都是一些可以去的地方,不涉及居住的私人地方,然后这人才让府中的下人将他们带去了为他们准备的院子去了。
分给三人的院子不是很大,但是却显得很清新典雅,还是古人的欣赏水平高,这样的院子刘志心里是十分的满意的。
相对于秦汉时期建筑的大气磅礴,经过了两晋和南北朝之后,隋唐时期的建筑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相对于秦汉时期的宏伟建筑来说,少了一丝严肃,多了一份婉约,这一点在宋代之后又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历经蒙古人的破坏之后,到了明代,整体建筑特点已经大相庭径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