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决定找一家私塾把大娃送去上学。他以前呆的那些世界学的科举知识倒还要,但是他现在这个身份,说会四书五经那就太夸张了。
他说认识一些字还可以说找机会偷偷学来的知识,四书五经的知识别说他,就算整个镇上也没有多少人懂,要知道镇上的秀才也是个独苗。
刘有德要送大娃去读书,要是不去镇上的私塾,就得去更远的县城。先不说学费问题,光是路程就是个大问题,毕竟这么蒙学的孩子可没有提供食宿的例子。
刘有德暂时不想全家搬到镇上,便只能选择镇上老秀才的私塾。他打听好之后,才带着大娃上门求学。
父子俩都换上新衣服,银子也准备好,拜师礼也打听清楚,老秀才开私塾就是为赚银钱养家糊口。哪怕知道大娃只是一个村里娃,家里也没有什么钱,看在束脩不少的份上,老秀才没有多考察就答应收下他。
刘有德交完束脩又在老秀才那里买了一套文房四宝和启蒙用的书才带着大娃回家。大娃看着银子一点点花出去,终于觉得他以前有多不对。
原来读书要花这么多银子,他以前还不愿意好好读书,他已经默默算过账,这些银子他爹差不多要卖两个月的豆腐才能赚回来。
刘有德是故意让大娃知道这些,在不知道有没有读书天分之前,他不敢把大娃养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村里离镇上的距离也不算近,大娃上学靠双脚走路要很长时间。刘有德便打算每天送他上学,顺便到镇上卖豆腐。他以前不到镇上卖豆腐是因为镇上已经有一家卖豆腐的,但是今年那家人不卖了,他再卖也不算抢生意。
每天早上刘有德会煮好父子俩的早餐,俩人吃完再出门,到镇上后刘有德还会再买一个包子,让大娃拿去私塾吃。他也是上过学的人,太知道学生还不到中午就饿肚子的感觉。
中午大娃在私塾吃午饭,当然这也是要收钱的,饭差不说有多好,至少能填饱肚子。下午刘有德会等在私塾门口,下学后父子俩再一起回家。
刘有德天天往镇上跑,村里人都看到眼里,很快大娃去私塾上学的事就传开了。村里人没少说刘有德是疯了,农家谁有钱送孩子上学,就是认几个字都难得,别说正经花钱跟着秀才公练书。
这件事不说关系不好的人如何冷嘲热讽,就是亲近一点的也劝他不要浪费钱,有这钱多买几亩地留给子孙后代更好。
刘有德从善如流的听了,但是听完他转身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魏氏其实才是最着急的那个人,大娃去读书,以后二娃还哪来的银子上学。她抱着二娃找刘有德哭诉,说他不能偏心,要一碗水端平。
刘有德懒得告诉她,二娃他以后也一样会送去私塾上学。他故意说二娃和大丫都可以跟着大娃学,大娃放学回家把白天学的内容教给大丫和二娃,一份束脩管三个孩子,算下来这银子花得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