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来二去,这里便叫秦塬了,至于塬上的庙,那便叫做秦氏庙了。
秦氏庙不大,只有五间屋子,另外还有两路厢房,总的占地倒是不小,主体都是用青砖砌成,看上去颇有些年头了,但目测相当结实。
能在这个华夏最穷的地方之一,而且在陡峭的土塬之上建造这样的道观,当年的建造者至少在财力上很不一般。
秦氏庙并没有大门,更没有写着观名的匾额,前面只是用了个木栅栏随意围着。若非有人指点,恐怕不知道这个偏僻的乡间,居然有一座道观。
钟魁走了进去,正中间的大屋子内灯光微弱,烛光摇曳之中,三清大帝的塑像,庄严肃穆。一位苍老女冠,正跪在前面诵经。
钟魁算不上道家弟子,但修行总是与道家牵涉太深,不必说什么子不语乱力怪神,也不必解释自己穿越这个事实,钟魁怀着某种令他自己都难以明了的恭敬之心,向神明行礼,点上三柱香,又在功德箱投了两张十元钞票。
女冠仍在诵经,直到大半个小时后,她才仿佛注意到钟魁:
“小哥儿,是来借宿的吗?”
这位老年女道士,年纪很大了,脸上布满褶子,那一双浑浊的眼睛,古井不波,十分冷漠,仿佛天底下没有什么能够让她有所动容。或者恶意地想,这位老年女道士,已经行将就木,连面部肌肉都僵化了。
但钟魁知道,这是一位高手,功力恐怕在他所认识的吕诚志道长之上,假如吕道长在这几年未见的时光里实力未增长的话。
钟魁作了一揖,道:“道长,我原本是在山下准备坐班车去县城,没想到没赶上班车,又碰上下大雪,夜里山路难行,只好来此打扰道长清修了。”
“可!”女道士看了钟魁一眼,挥了挥手,这让钟魁感觉她就像是在赶一只苍蝇。
钟魁乖乖地去了后边厢房,找到房间,见里面虽然陈设简单,但极干净,只是没有烧炕,冷的紧。
不过,气候对他来说,毫无影响,有时候他觉得穿衣服对于修士来说,不过是为了照顾别人。他又找到厨房,见里面倒是有些吃剩的馍馍和咸菜,钟魁怀疑这是女道士自己的晚饭,他不好夺了她的晚餐,自己找到一些面粉,自己动手做了一碗面条,痛快地吃了一顿。
钟魁不好意思白吃人家的,也没看到那苍老女道士有什么徒弟、道仆之类的,可以说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便多做了一大碗面,可惜这大冬天的没有青菜。
晋省以面食为主,且品种众多,人们都翻着花样做面食,钟魁在晋省待久了,倒也学会了几手做面食的本事。厨房的烟道是通向厢房卧坑的,做饭的同时,也可以烧炕,尽管他认为这寒冷的天气对那苍老女道士影响并不大。
刚做好面条,那女道士走了进来,钟魁给她盛了面条,端到她的面前。
女道士看了他一眼,沉默地将面条吃完,也不说一个谢字。钟魁暗暗腹诽,但他向来最佩服这样的清修之人,耐得住寂寞和贫穷,印象中的白晓天也是如此。
钟魁扪心自问,至少自己是做不到的。别看他现在身上穿的破破烂烂,怀里还有不少百元大钞的,以备不时之需,只是从来没动用而已。四处流浪期间,他替人打工挣的钱,全都饱了口福之欲,除了有时候因为条件限制外,他根本就没有亏待过自己。
一夜无话,第二天钟魁起了个大早,见外面还时断时续地飘着雪花,院子里的积雪没过小腿肚,料想昨夜下了好一场大雪。
钟魁找来铁铲和扫帚,将院子里的积雪清扫出去。见院子一角堆放着粗大干柴,他找来斧头劈柴,然后把柴禾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边。
做完活,钟魁走到女道士的卧室前,轻轻敲了敲门,稍等一会便推门进去,见那苍老女道士正盘膝坐在炕上,闭目修行,神态祥和。
钟魁推测她步入凝气境恐怕不太久。
钟魁本来是来辞行的,当他的目光浏览到一张香案上供奉的古画时,他愣住了。
“何事?”苍老女道士开口道,语气颇为冷峻。
“道长,今天大雪封路,不通班车,我能否在宝地多住几天?等路好走了,我立刻离开,不敢打扰道长清修。”钟魁改口道。
或许是因为昨晚钟魁做的那一碗面条,又或许是刚才听到钟魁在院子里劈柴声,苍老女道士道:
“可!”
真是惜字如金。
从苍老女道士卧房出来时,雪已经停了,天空中隐隐约约地透出几丝阳光。钟魁心里则是极为震惊:
“秦塬,秦氏庙,不虚此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