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会怎么笑话你呢,说不定还会关系到你父亲的声望。但凡出门在外,多听少说,不说话时多多地微笑。听到没有?”
“是!”姐妹俩恭敬地答道。
马车在青石板的路上咕噜咕噜地走着。透过纱帘,可以看到街上熙熙攘攘往来的人群。店铺鳞次节比错落有致,店旗酒幌迎风飘荡,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色彩鲜艳,整个街区集市呈现出比京城还繁华的样子。
相比京城街道规则呈现的“十”字直线分布,体现正统的“居中得正”风格,也许是因为城中水道和西湖的影响,这里的大街小巷虽然也是纵横排列,但蜿蜒宛转,体现着曲径通幽之美。尤其那小巷深处树木掩映中白墙黛瓦,显得幽静而深邃。
半个时辰以后,马车停了下来。外头有人掀开帘子,便看见一个穿着蓝色比甲,显得精明能干的三十多岁的妇人笑吟吟地对着他们,后面是两位穿着整齐的妇人排列在门前迎接。杜玉清认得这位是知府林夫人的贴身崔嬷嬷,前几天两家还没有见过面,但拜帖和礼物却已经来来往往了。
“哎呀,可把您给盼来了。自从昨个得了您的信儿,我家夫人一早就吩咐奴婢做好准备,我还担心说今儿会不会下雨,耽搁了夫人的行程,我们夫人就说了:今天是贵客临门,必定是个晴好天气,您看,可不应验了。”林府的众人赔笑,纷纷说着吉祥的话。
杜玉清感叹到底南北文化不同,在京城里在门口迎接的下人哪怕身份再高,都是恭敬肃穆的,没有见过这么凑趣会说话的下人。
妇人们一起上前行礼请安,并殷勤地扶持着杜家三人下了马车。
崔嬷嬷介绍了几位管事,杜夫人客气地点头招呼,柳嬷嬷拿出荷包来打赏。
妇人们接过荷包一一谢了,众人簇拥着杜夫人仨人往里走,过了门迎面是一字歇山座影壁,灰色筒瓦中间雕了一个福字。垂花门门前停着三辆清帷小轿,杜玉清母女三人被恭敬地扶进去,由林府健壮的婆子两两抬着进了垂花门。
通过纱帘窗口,杜玉清看到他们是沿着青砖甬道一直往里走。看得出来,林府比杜家住的官宅大得不知几倍,左右两边可以看到有穿堂通到旁边的院子,甚至还可以看到更远处的月亮门,显示着后面宽广的腹地。
大则罢了,让杜玉清更吃惊的是院子的精致和繁华。一路过来,廊柱基石上、照壁和墙面上都有各式的石雕、砖雕,那些个“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麒麟送子”等吉祥寓意的图案无一不精,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即使简单的梅、兰、竹、菊的图案也是简练而俊逸的,比之风格浑厚的京城里的北方石雕显得细腻和精致多了,尤其是门楣和窗户上镌刻的木雕层层叠叠,繁复让杜玉清很是惊诧,江南的富裕和讲究远远超过了她的想象。
杜玉清一行缓缓而行,看着远处高高的粉墙她估计这至少是个五进的宅子,虽然南北的院子风格不同,但格局大体一致,稍加推理,便可大致判断出规模来。
轿子停在了在内院二门处,下了轿便看见一位穿着银红比甲,丰满富态的夫人领头迎了上来。杜玉清知道,这是知府夫人在迎接他们。
果不其然,崔嬷嬷指着这位面色白皙圆润,笑盈盈走来的夫人转头笑着对杜夫人说,“这是我们家夫人。”
杜三夫人上前两步,林夫人也赶紧上前两步,两人隔着十步的距离便微笑地相互行礼。林夫人满面笑容地上前握着杜夫人的手,仿佛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般亲切自然。
“哎呀,真是盼星星盼月亮把你们给盼来了。你们一到杭州,我就掰着手指头算着什么时候能够见到夫人。这不,总算是老天有眼,终于放了晴天把你们给送来了。”
杜三夫人也亲热地挽住林夫人的手说:“早就听说夫人雍容的美名,盼望着能早些来到府上拜访,一睹风采。无奈天公不作美,真是失礼。”
杜玉清侍立在旁,礼貌地保持微笑看着两位夫人彼此真诚地寒暄,不理解她们是如何做到对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就能毫无芥蒂地如此亲切自然。杜玉清外表端庄大方,内心却是一个有些自卑羞怯的人,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往往不知该如何开口,才能让人觉得亲切周到,心里不由的对这位一团和气没有丝毫架子的知府夫人有了良好的印象。
两位夫人相互挽着手一起往前走,过道上、厅堂里站满了服侍的丫鬟和婆子,他们敛声屏气,垂手站立,齐齐屈膝行礼。
杜玉清不由暗自点头,从这里可以看出知府夫人治下有方。她不由地转头盯了眼右边的妹妹,阿眉心有灵犀正好也转过脸来,看了看姐姐,调皮地眨了眨眼睛,意思说:我看到了!知府家的规矩比咱家还大着哪。便转头回去,又是一副乖巧温顺的样子跟在后面。
进了厅堂,两位夫人又客气地先后礼让了一下,然后分主客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