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不被阿拉伯人吞并。
这两种意见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要继续增兵。
尉迟恭代表军方发言,他说道:“皇上,吐蕃前线的唐军,虽然有百万之多,可是吐蕃人能够调动参战的人马也不下百万。
而且吐蕃人占着地利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顺利打赢吐蕃战争,不是件容易事情。
为了尽快结束吐蕃战争,臣建议,对吐蕃大举增兵。
波斯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它关系到朝廷是否能够保住西域。
现在,波斯内部出现叛乱,阿拉伯人虎视眈眈,朝廷应该派出大军进行防范。
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至少再征召一百万人从军,完成上述的任务。”
魏征站出来说道:“皇上,臣认为不可。我大唐虽然现在人口已经达到3000多万人,但是,大部分是这些年的新增人口。
这些新增人口,一部分是近十年来新出生的人口,他们还没有长大成人。
另外的新增人口,是朝廷这些年来拓土开疆,新纳入的臣民。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大唐,甚至可以说,他们还是不安定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再征召大批百姓入伍,将会全面影响国内的建设。
因此,臣建议,可以适当的征兵,但是应该控制在30万人以内。”
高静明出来说道:“皇上,臣赞成魏大人的意见。
支撑吐蕃战争前线,以及现有的在波斯的人员,还有国内的正常开支,国库压力极大。如果再大规模的征招,朝廷的财力将难以支撑。
因此,魏大人人所说的数目,臣认为还是可以接受,因此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尉迟恭说道:“这怎么行?这么点儿人马上送上去,起不到什么作用。”
大臣们对这两种意见议论纷纷,最终,赞同魏征的意见的人,占了大多数。
尉迟恭说道:“皇上,这样不行啊,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臣建议,朝廷咬着牙坚持一下,一定要再征召百万以上的大军,参与这两个方向的增兵。
至于朝廷财力不足,臣愿意捐出一年的俸禄支援朝廷。”
朝堂上经过了这么多年换血,现在的大臣们,大部分都是真心拥护朝廷的,朝堂上的风气很正。尉迟恭的表态,引起了大臣们的响应。
大臣们纷纷表态,要向尉迟恭学习。
李旦代表工业部,霍强代表商业部,也表态要号召工商业,对朝廷捐款捐物。
李愔深受感动,他说道:“大唐在危难的时刻,有你们这样忠心耿耿的臣子,是大唐的福分。
朕考虑再三,认为这件事情,魏征的意见,还是可行的。
朕的意见是,朝廷的对外战争,不应该耗尽朝廷的财力,影响正常的国内经济建设。
根据大唐的国力状况,朕决定,临时征召30万人入伍。
从国内的驻军中,再抽调30万人,从武警部队中,抽调50万人,
这三部分人,一共110万人,40万人派往吐蕃,和70万人派往,波斯前线,
这样算下来,朝廷只是只增加额外增加了30万人的负担,对于朝廷财政来说压力不大。”
魏征等人都表示赞成。
尉迟恭忧虑的说道:“皇上,这样的话,整个大唐国内的野战军,只剩下不到10万人,武警部队也只有20万人。
偌大个国家,一旦发生动乱,将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