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洛到了老太爷的书房,见他正在练字。
硕大的鸡翅木的长案上横铺着澄沁堂的白纸,还有翠玉的笔山和青瓷水洗,老太爷拿着伏虎玛瑙的镇纸盖住了纸张,开始运笔。
老太爷未曾抬头,就道:“回来了?”
崔洛上前,自觉的给老太爷研磨,看了几眼他的字迹,回道:“恩,孙儿回来了。昨晚姑父回府,留了孙儿一宿。所以才回迟了。”
崔洛很懂事的样子,让崔老太爷微微动容。他停下了笔,纸上是‘天道酬勤’四个楷体大字。
这也正是他想对崔洛所说的话,他是过来人,怎会不知道科举之路有多艰辛?
但即便如此,崔洛也必须按着这条路走下去。
崔老太爷虽然不善科举,但写了一手好字。崔洛注意到他握笔的那只手上,食指和无名指上茧子凸出,一看就是曾经长期练字所致。
她有些感慨,十年寒窗苦读的人又何止崔老太爷一人,但最后能在金殿传胪的却是寥寥无几。就好比是过独木桥了,皆是剩者为王。
崔老太爷将毛笔递了过来:“写几个字给我看看!”
原来是想考她!
要想考科举,写字是第一关。崔洛第一世时为了练就一手好看的毛笔字,不知道消耗了多少精力。
她不会旁的字体,只会这个世界读书人常用的馆阁体,又或者称台阁体。
“是,祖父。”
崔洛应下,接过笔,在‘天道酬情’下面,写了几行小字,取的是《中庸》中的开头一句“天明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她的馆阁体算不上秀气,但很工整清洁,与一般男子的笔迹很不同。看着非常舒服利索。
崔老太爷捋了胡须点了点头,对崔洛的字还算满意,而且科考时,不宜用旁的字体,阅卷官员可没那个耐心看草书。整洁清晰是关键。
“是谁教你识字的?”
崔老太爷心中难免想起他的儿子崔范。洛十娘是个不识字的妇道人家,那么崔洛的字只能是崔范所教。
其实,原主根本不识字,崔洛是第一世来到这里时,自己琢磨出来的。当初为了练毛笔字,手上不知道起了多少水泡。熬了整整两载,才能写出一手秀丽的字出来。
崔洛却道:“是爹在世的时候教我的,爹还说让我多读书,将来崔家还得靠我。”她知道如何能哄的祖父高兴。
崔老太爷沉默了片刻,之后深吸了一口气,他自己转移了话题:“你姑父昨日可曾说过什么?”崔老太爷又问。
承恩伯府出了一个顾贵妃,家族殷实勋贵,崔家的女子能嫁到承恩伯府算是高攀了。
崔洛很清楚,老太爷很在意这门姻亲。就算崔洛今后万幸入仕,没有靠山也是走不长远的。
这就是现实。
而承恩伯府就是崔家最大的靠山了。
崔洛如实道:“姑父不曾说过什么,只是这次能入晋江书院进学,是该好好感谢姑父牵线。”
这件事只是崔洛猜的,而且她也猜中了。
崔老太爷愈发的欣慰,连连点头:“难得你有这份心,入学之后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个机会。书院的老夫子可是翰林院里出来的,桃李满天下,能得他提点一二,也够你细细雕磨的了。”
崔洛轻‘恩’了一声:“祖父说的是,孙儿记住了。”
那位老翰林,崔洛彼时也听说过,致仕之后,就在家中开了私塾,甚至于不少官员也将家中的适龄的子嗣送过来,看重的就是老翰林的名声。
不过,一个耳顺之年的老头......听他讲课?
崔洛其实并不怎么期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真正的东西还是要靠个人的领悟。
这时,外面常嬷嬷求见,小厮直接就带了人进来。
常嬷嬷先是看了崔洛一眼,这才对崔老爷子道:“老太爷,老夫人摔了一跤,您快过去看看。”
崔洛一愣,祖母怎会好端端的摔跤?她记得祖父和祖母的身子都很硬朗,前两世,她死的时候,两位老人还健在。
又看常嬷嬷的表情,好像不太对劲。
崔洛便和崔老爷子一道去了老太太所居的尚秋阁。
原先崔家还有几房姨奶奶,后来被崔老太太弄到庄子里去了,毕竟没有哪一个正室能真心容得下偏房。
加之,那几房姨奶奶并无所出。崔老太太已经到了这个岁数,就将几人送到庄子里眼不见为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