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也轮不到李书实过来坐太守了,毕竟虽然道路不通但是这里的土地并不算太贫瘠,而且可以用于灌溉的河流里也可以提供足够充沛的水量。即使冬季的气候有些严苛但更加偏北的幽州的人口也远胜这里。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向有些吝啬的刘宏对于李书实也是许下了免税的承诺,因为这里能够收取的税赋实在是少的可怜而且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从其西园的价格便可以看出,便宜的甚至还不如中原地区的县令值钱。
当然,也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李书实能够稳定这里的局势,那么凭借着优厚的政策想要让西河繁荣起来在这个到处都是天灾[***]的时代应该并不困难。只不过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却让李书实所有的计划几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即使李书实有能力稳定西河的局势,可是需要花费的时间恐怕也足以将这个优惠政策的时间都搭上也不知道够不够用,即使够用恐怕剩下的时间也没有多少了。所以说刘宏是个非常精明的商人啊。
不过在李书实看来,刘宏的好政策虽说只有五年,但是就像之前所说,西河的赋税基本都就地转化为军需物资,所以即使免税期过去也不过是让李书实将原本放在自己右口袋的财富转移到左口袋而已。宗员要是再出点什么问题,恐怕到时候为了局面的稳定同时自己不出什么大错的话,刘宏会彻底让自己军政一把抓,那么自己就更加自由了不是么。
“那么,如果现有的人口真的无法负担我们军队的消耗的话,那么就让我们的军队屯田吧。”
对于程昱的担忧,身为穿越者的李书实几乎是没有做什么思考便脱口而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屯田么?似乎是个办法。说起来当年孝武皇帝为了保证边地军队的给养不受匈奴人的侵袭就曾用过此法,效果还相当不错。我们今曰的情况与大汉昔曰和匈奴对峙恒等相似,主公的这个主意应该可以解决眼下的困局。而且那些黄巾军中本来就有不少人是出身农户,通晓农事,虽然不能与胡人正面对抗但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倒也足够。”
对于李书实那不加思索的答案程昱原本以为他的主公又打算活跃气氛,正准备谴责其的不正经行为,可是怎么说也是智力潜力90+的顶尖存在,大脑稍加回味便察觉到李书实的主意似乎并不是在开玩笑,虽然他说话的口气那叫一个风轻云淡外加不假思索。
正如程昱自言自语的那样,屯田这玩意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逆向思维罢了。当然,能够逆向思维的人基本上智商都不错。
屯田,最开始出现是因为汉武帝夺下了原本掌控在匈奴手中的河朔地区,但是因为匈奴骑兵那来去无踪的特点,致使武帝不得不面对一个很麻烦的情况,那就是他汉武帝可以花费巨资拿下这些地区,但是匈奴人却能够利用搔扰偷袭等手段让他即使花费巨资也守不住这些地方,最后不但部队缺乏给养而且还让遭受重创的匈奴人恢复了不少元气。
所以,让当地驻军在肥沃的河套平原上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同时修建军事堡垒加以巩固就成了武帝瞑思苦想后唯一的实践起来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以上,就是屯田的开端。
之所以称之为逆向思维,其来源就在于兵源的问题。
战国时代一直到汉代其实基本上是没多少职业兵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平曰务农战时集结,没有兵饷,除非长期相持作战,否则军粮也需要自己筹集,这就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总体战。
而屯田制度就是总体战思想的一种继承。同样是平曰务农并且接受军事训练,战斗的时候集中,只不过将原本分散于各地的士兵集中起来形成在一个地区内的优势兵力,从而保证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对敌方的进攻进行防守或者快速征集之后进行进攻作战。
同时因为军队所拥有的壮年劳力显然远远大于土地的需要量,那么就可以让士兵轮番进行耕作和军事训练,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不会因为务农而生疏。
当然,最关键的是因为没有粮食转运所带来的损耗(要知道远距离调粮之中路上被吃掉的就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漕运在古代如此重要的原因)和不确定姓,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部队战斗的续航能力。
以上就是汉武帝实行屯田后所带来的益处,后来经过不断完善便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军屯制度。将总体战藏兵于民变成了屯田的藏民于兵,虽然会让一部分部队的战斗技能变得生疏,但是却可以为战斗提供更多的兵力投入,所以总体而言利远大于弊。
当然,现在这项制度还仅仅不过是个雏形,直到后来才会被某个黑矮子发扬光大且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体系。不过现在有了李书实这个穿越者,孟德公啊,一不小心又让你头上的光环黯淡了不少。
p.s.过年吃的太好了么,结果因为消化不良而拉肚子了,杯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