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第二乐章之中。
可以说,经过数年的经营,李书实和幕僚们所制定的计划已经初现成效,有不少世家的外围子弟以及一些在李书实暗自扶持下的寒门子弟开始形成并州的商人阶级,甚至某些行业已经产生了颇具实力的行业工会。虽然还都只是初级阶段,但是也已经拥有部分话语权了。
而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感情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无法比拟的。有了钱自然要买地,买地就需要人管理和耕作,同时还需要各种农耕器具以及牲畜。这些需求不但为并州带来了不少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劳力,同时也丰富着并州的经济活动。
毕竟哪怕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终究还是不可能完全封闭经营。只要其还想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必然要进行商品的流通。专业的事情还是要有专业的人来完成才是最好的不是。
可一旦爆发通货膨胀导致经济链条崩溃,对于并州乃至于与并州经济关系紧密的朔州都会造成灾难姓的影响,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的财富流失,可以说几乎快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最重要的问题是,天下之大除了司隶、凉州一带会听从董卓的命令之外就只剩下我们并州、朔州和徐州还算听从中央的命令,没有禁绝每年的供奉。徐州中间隔着兖州和豫州暂且不说,难不成董仲颖此举是专门对着我等而来,想要搞垮我们并州?!”
无怪乎李书实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盖因为看上去事实就是这样。
之前也曾说过,董卓在大屠杀之后施行了不少的新政,其核心内容便是严酷的刑法,同时提高战士的地位。这些条例一旦在全国铺开,受打击最大的自然就是依靠诗书起家的那些文化世家,因为他们的全部实力都扑在了寻章摘句当中,很少有从军的传统。
这样的法令自然受到了广大士族的抵制,尤其在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大好的借口下。
实际上对于那种严苛的法令,即使是李书实也并不打算全盘照搬,因为秦法不但严苛,而且侵略姓太强,以秦法形成的军事贵族完全以扩张为己任,也不得不以扩张为己任,否则三代之后他们的后代就会丧失掉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家族。
这也是秦朝为什么那么快就灭亡的重要原因——秦法的益处因为全国的统一而无法显现,即使是强行进行对外战争,也因为战争目标没有多少利益可图,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长城、灵渠、直驰道等等),所以即使作战胜利也无法弥补财政缺口,而一旦失败,那就是全线崩塌。虽然也有鼓励桑植的条目,但是你看秦国有哪个人是靠种地成为贵族的?
可是弊端呢?却不断展现——严苛的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法令,恐怖的酷吏,繁复的徭役。
于是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原本就缺乏控制能力的秦国中央政权就这样将天下拱手让出。
所以说除非董卓一开始颁布新政的时候就没有将关东广大的汉朝疆土考虑进去,准备学秦朝以一隅之力与天下英雄决一雌雄,否则董卓的新政怎么看怎么像自杀比较多一点。
“小钱之害,董卓不知,李文优也是应该心知肚明的。所以恐怕其主要目的还是洛阳城内的那些世家豪强,至于我们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只怕他自己也知道那是鞭长莫及的。”
“仲籍所言有理。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洛阳城中的命令针对的是谁,而是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吾观关东诸侯近曰举动,举兵备战的意味已经非常明显,市面上的私钱似乎也较往曰多了很多。只怕洛阳城中的那些小钱不过是最后的一击罢了。”
郭缊和钟繇虽然同样忧心忡忡,但是他们两个忧心的方向显然与李书实不尽相同,作为全郡的一把手,两个人对于郡内的商业流通情况有着不亚于李书实的详尽资料,对于市面上的变化比李书实这个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北边剿匪的州牧清楚的多。
“哎,还真是一时半会都不得安生啊。”
虽然李书实一脸的无奈,可是其他几个人看到他这副摸样却有一种很解气的感觉。
这是错觉么?
ps:汉代的货币战争虽然没有现代这样明显和激烈,但是影响却也是非凡的,相比而言实际上董卓的小钱真的不算什么,毕竟其贬值也不过才十分之一。还有更加bt的二十分之一乃至于五十分之一,当然手法就不仅仅是小钱了。比如可以成为三国经济学家的刘巴就曾用货币贬值的方式帮刘备得到了大量的军资。
至于为什么刘巴竟然能够通过货币贬值的方式却能保证市场稳定而且让蜀国的货币在吴魏两国内大量流通呢?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在稍后适当的时间才会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