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观望的阶段。也有的书生想要跃跃欲试投稿,一来可以扬名,二来可以挣取一些稿费度日。
格物书坊卖的书还是寥寥无几,卖得最多却是文房四宝,到了月底结算,勉强给几个员工发了月钱。而蓝荣转和蓝荣转的工钱都发不出来,这两兄弟一开始干劲十足,又经常听到书生夸奖格物书坊,这精神粮食的确慢慢的。可干了一个月,连钱都拿不到手,有点难受了。虽然他们也不看中这一两银子的月钱……可是心中总不得劲啊!
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传了出去,各方反应不一。
杨益正将此事告知肖元茂,肖元茂不以为意:“那蓝老太太能够想出这个主意,可见是胸中有丘壑之人。她必定有妙招。”蓝家哪怕有再多家产,也不可能一直亏本下去。况且听说蓝家在京城已经散尽家产,恐怕银钱不会太多了。
杨益说道:“蓝家正在为《格物月刊》征稿,除非这月刊大卖,否则这成本难以下去。”
肖元茂看着弟子,突然笑了笑:“我和陶大人准备投稿,你学明经已经很好,不如将心得传给他人吧!”
杨益一怔,师父这是要他也投稿?
等到弟子离去,肖长山慢悠悠地给倒了一杯茶,感觉到室内温暖如春。
目前只有他的书房和卧室先改动。工匠们还在赶工帮其他夫子改动地板。
如今他都不想离开书房了,太舒服了!
就冲着地炕和火炕,蓝家这一冬救活多少人啊!
以往慈幼局那边,冬天总有一些老幼熬不过去,希望今年有所好转。
听说做地炕和火炕不难,哪怕不是做木工和造房的师傅,多做了几次就能上手。又有很多人可以靠做这个来挣钱养家了。
泰安国的科举明经科较容易,进士科较难,习俗便重视进士而轻明经。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师父这是要他写给未入仕的书生看。
肖元茂也是有考量的,杨益学识虽丰,却是举人身份。写明经类的文章是最好的。只要杨益的稿子刊登了,他再写稿子,接下来书院的其他人就会跟风投稿,起码《格物月刊》就撑起了一半。
此事对蓝家有益,对书院也有益。学子们争相投稿,必要会潜心钻研学术。
只要《格物月刊》做得好,他就会想办法让它销售到其他州县去,不仅让明德书院名声大噪,还能吸引其他优秀的学子。虽然最后这些学子会回到自己的州县去参加科举,不能算是幽州的业绩。可是一旦这些人考上了科举,就贴了幽州明德书院的标签。
一想到这里,肖元茂就会忍不住露出笑容。希望这蓝家不要让他失望才好!
十年前,他来到幽州,百废待兴。他已经尽力了,可是幽州学子能上殿试的屈指可数,哎!
宋荣此刻带着邱大和一个中年人带来了军营。
宋关今年四十五岁,个子高大,健硕爽朗。因为常年在边关风水日晒雨淋,人晒得黑也显老。他听说叔叔带着外人进军营,当下眉头一紧。
跟着邱大来的中年人叫詹兴,是个落魄举人。他喜欢写话本,靠这挣足了家用。不过文人相轻,他虽然用了笔名“卫国先生”,不过纸包不住火,写话本的事情传开了。自古文人相轻,他这般举动有辱斯文,被排斥了。不过他不在乎,之前他去学堂做过夫子,教得没劲。他也应试过几次都落榜。干脆就做起了些话本的营生,比教书舒服多了。
后来,他把话本卖给茶楼,让说书先生将故事,收入也增加了,家里终于能见荤腥了。
“他人只知道幽州苦寒,却并不了解幽州将士之难。老身想要借故事告诉大家,无论是哪里的将士都是有血有肉。”蓝老太太说这句话的时候,宋荣十分感动。
宋荣自告奋勇可以提供素材,还找了詹兴,决定带着他进军营,然后寻找故事的题材。
宋关听闻原因,倒是沉思了片刻,提议:“可行。不过在稿子刊登前,我希望能够过目。”詹兴写的话本,他也看过。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在话本上又添了自己的词,什么大将军手握百斤铁锤,脚踏祥云之类的……听听就算了。若是真的往纸上刊登,过于浮夸,甚至可能会有性命之忧!把大将军写成了神人,犯了忌讳,皇上看了会高兴吗?
宋荣倒是高兴地应道:“那是,怎么说也是为了幽州军写的故事,你这个大将总要提前知道。”
于是,詹兴就有资格在军营中的一个帐篷里摆摊了。只是“代写书写”的招牌换成了“说出你的故事”。刚开始众将士都不明所以,哪怕这是宋将军默许的,都无人上前。平时操练都累得半死,好不容易有休息的时间,谁耐烦过来坐着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