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拍板选将之事,遂令独孤彻引所部汉中三万军出,又安排魏延与其同行,凡事商议而定。
原因无他,不过是之前“小甲鱼的臀部——新规定”:禁止独孤彻冲阵罢了。
魏延对此安排自是欣喜异常:本来如果没有司马懿这出意外,安定郡还有仗可打。如今诸葛亮是云淡风轻,见好就收,继续留在陇右,亦不过是干些对峙、护送的活,哪有揍司马懿来的爽快?
再者,虽然是第一次与独孤彻共事,但对其各次战绩也是早有耳闻:用计不拘一格,总能搞出些“惊喜”,作战风格正对自己的胃口,算是少数几个能相处的来的家伙了。
而诸葛亮择将魏延亦是一着妙手:一善奇谋,一有胆勇。趣味相投,优势互补,自能合作愉快。关键是二人平级(前将军,右将军),不会产生一方太过强势的问题。
是故对于这个组合,诸葛亮是一百个放心,甚至预备队都没留,就直接去处理郭淮的反扑去了。
境遇不同,心境大多也会不同。历史上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抱着决战的心态,以举国之力进行的,从结果来看却是六出祁山中最差的一次。反而是后续以消耗为主的几次战役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不过历史上季汉后期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人才凋零都很快,反而上位了不少尸位素餐者。加上一矿打四矿的剧本,纵使能消耗掉魏国部分国力,于扭转局势而言也是杯水车薪,故强如丞相,也只得事必躬亲。
但如今独孤彻屡立奇功,大展奇才;又于陇右收得姜维,亦已崭露头角;加上创二代们肉眼可见的成长,季汉的新生代也算是“将星如云”了。文官之中,不仅有马良、黄权、邓芝等中坚力量治理四方,董允、蒋琬、费祎等也在此次北伐期间将一应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可以说是军武文治两开花了。
故而诸葛亮自也不会搞的那么悲壮,一伐出动的兵力不过总量的五分之二,也不过是趁虚而入试试水,能有多少战果就拿多少,调兵遣将自然也是游刃有余。
……
话分两头,却说赵云自领一万偏师,诈做取扶风之势,与郝昭所部魏军对峙于汉兴。每日驰骋于两军之间,叫骂挑战,装腔作势。
郝昭见汉军乃是赵云领兵,又见其耀武扬威如此,即以为长安方向是汉军的主要目标,遂谨守十余日不出。
直到王朗告知凉州急况与司马懿的全局判断,方才醒悟。
翌日,赵云如常骂战,却见魏军黑压压一片倾巢而出,一通鼓罢,阵门大开,三员大将应声而出,上首陈泰,下首邓艾,中间先锋王双。郝昭端坐帅旗处,甚是威武。
郝昭欲探汉军虚实,遂自出阵,狂傲高声道:“关中屡经战阵,吾本不愿生灵涂炭,遂置之不理。奈尔等不识抬举,挑衅旬月不退,今奉上命与以肃清,尔等若欲留得性命,速速投降,吾不杀害。”
汉军阵眼中黄权观此态势,心知疑兵之计已被识破,乃谏赵云道:“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