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三年正月十六,报晓的鼓声由北城各处鼓楼荡漾开来,城内诸坊徐徐开门,冷清的街巷也渐渐有了生气,又是新的一天。
高澄起得早,他的幕府主要僚属:尚书左丞崔昂、大行台都官郎中崔季舒、以及他的随行秘书,参军邢邵等人来到跟前时,高澄已经用过早膳。
便宜老爹为他安置的幕府班底当然不止这些人物,比如行台右丞张亮,就因为侍奉在高欢左右参议军事而留在晋阳。
等人到齐了,高澄冲着众僚属道:“走罢,该上朝了。”
......
除非有大事发生,否则邺城很少会有朝会,所谓大事自然是指大丞相高欢回邺城,当然,也可以是高衙内入邺辅政。
行宫外聚满了陆续抵达的官员,各自交头接耳,昨夜高澄夜闯寝宫的事情当夜就传扬开了,非止如此,昨日没资格去高岳府上赴宴的官员们纷纷伸着脖子朝孙腾张望,果然铁青着一张脸。
时辰刚到,殿中监站在宫门处高声宣道:“升朝,百官进殿。”
邺城众官员在四贵的引领下分成两列鱼贯入宫之时,一名孙府信使也刚好出金明门打马朝晋阳而去。
议事大殿。
群臣纷纷站定,殿中监高唱:“陛下驾到。”
元善见头戴天子衮冕,顶着两个黑眼圈踏上台阶,坐于胡床。
群臣躬身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元善见脸色苍白,颇有些心不在焉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元善见兴许昨夜没睡好,两侧官员窃窃私语他也懒得去理会。
“启禀陛下,渤海王世子、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左右、京畿大都督高澄领僚佐奉诏入朝,现已候在宫外。”
有官员出列奏道。
元善见这才坐直了身子,道:“宣。”
殿中监高唱:“宣渤海王世子、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左右、京畿大都督高澄及僚佐进殿。”
高唱声此起彼伏,由殿内传至宫门处。
不多时,五道身影踏入殿中,正是高澄、斛律光、崔昂、崔季舒、邢邵五人。
做为全场目光的聚焦点,高澄不复昨夜的跋扈,神色平静地行至殿中,长身行礼道:“臣高澄参见吾皇,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余四人也跟着行礼齐呼万岁。
“尚书令不必多礼,其余四位也都起来吧。”
“谢陛下。”
元善见自打高澄进殿,便振作精神,此刻脸上神情更有如春风拂过,笑颜道:“朕有尚书令辅政,朝局无忧矣。”
“陛下谬赞,微臣愧不敢当。”
“卿乃国朝栋梁,又是公主驸马,与朕本就是姻亲,何须见外。”
“臣谢陛下厚爱。”
殿内,无论是高家党羽,还是心系元魏却位高权轻的宗室及大臣们,没有人出言打搅这两人上演君臣相敬的小剧场。
终于,一番表演之后,高澄还是归位,以他官职自然站于左侧首位,(南北朝文官尊左,武将尊右)而右侧首位则是堂叔高岳,两人身后分别是司马子如、高隆之、孙腾等人及宗室大臣,与高澄一同入殿的斛律光、崔昂、崔季舒、邢邵四人可就落在人群末尾了。
元善见望向群臣道:“众卿可有事奏对?”
刚入列的高澄便迈步而出,朗声道:“臣高澄有事启奏。”
高欢让他入邺城可不只是来耍威风或者欺负大舅子。
元善见有些意外:“哦?高卿家有何事?”
“启禀陛下,如今洛阳四十万迁民生业未立,食不果腹,臣请征调救灾粮,为迁户分发四十日食粮。”
立威于上,施恩于下,征调救灾粮分发给迁户是出晋阳前老爹吩咐下来的事情,高澄心中并不赞同,这是一步臭棋,如果他没记错,等入了秋,并、肆、汾、建、晋、泰、陕、东雍、南汾等九州遭逢霜旱,以致于民饥流散。
但高澄总不能跟高欢讲,我掐指一算再过几月要遭灾,救灾粮万万动不得。
若是这样回话,少不得又是一顿毒打,高澄也只能一面应承下来,一面着手在之后几月把征调的救灾粮补上,以应对入秋后的灾事。
邺城朝廷所谓朝会可不会发生群臣殿上争论甚至大打出手这种失了体面的事,心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